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今日教育 >

为什么要“日常书写”

http://www.newdu.com 2019-05-27 中国文化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日前,由武汉美术馆主办的“书风——当代中青年书家邀请展(第三届)”在该馆举办,本届“书风展”以“日常书写”为主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日新月异,用作日常交流和记录的书法,虽已失去其实用意义,却没有就此消亡,而是作为一种审美的对象,被当下赋予了更多关于形式、关于格调、关于雅俗等诸多内涵。 
    上世纪80年代初书法热兴起,是近代以来书法全民化的开始。这使书法日益成为一个被展示、被欣赏的艺术门类,至今参与者众多。随着书法学科化的推动,更多书法爱好者开始关注传统书法的经典作品。80年代末,书法在技术层面相对于80年代之前而言有了本质性的深入,书法理论建设有了更加宽泛的视野和深度。80年代初的书法热与整个文艺界的哲学热、文学热、新潮美术几乎同步。在大的文艺思潮影响下,同时受日本现代书法启发,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出现了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书法现代化的探索之路,由最早抽离文意的大字书写,到汉字与色彩结合、带有美术化倾向的书法实验,再到后来的拼贴制作。到90年代,由最早强调“关注传统强调个性”(书法新古典主义)到“主题性创作”(学院派书法),伴随着90年代书法热持续升温及各种学术活动的开展,90年代后期书法界出现了一股重新认识传统、提倡在传统的基础上强调个性的氛围。进入新世纪后,随着高等书法教育的进一步普及,一批重点性综合大学陆续开设了书法专业,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书法不单单是技术意义之上的熟练书写和诗词抄录,它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所指。 
    当书写的初衷直接指向以展示为目的的时候,关于书法的自娱性以及仪式感就会被无意识地遮蔽。如果说书写行为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那么今天的书写除了功能之外,似乎已经失去它作为实用记录的日常存在。既然书法史上的经典作品大都产生于日常,那么今天为了展示竞技的书写是否有成为经典的可能?那种与自己生活没有丝毫关系的文字,是否构成了书者的日常所思?笔墨之轻如何承载生命之重?我想这也是本届“书风展”提出“日常书写”的基本动因。 
    书法是古代文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书写者而言,书法仅是情感表达和日常记录的方式,像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这些名垂书史的作品,无不是在日常有感而发的状态下书写的。而作为书写对象,他的第一要务并不是字写得如何,而是要快速地记事。米芾有一件很有名的信札,内容大意是:“最近丹阳的米很贵,请一航载米百斛来换我的玉笔架,怎么样?之所以这么早告诉你,是因为怕别人先你一步换走玉笔架。”这种极其日常琐事的书信记录,在米芾传世的诸多书法作品中屡见不鲜。当我们站在整个书法史的角度来审视,便会发现真正进入书法史研究范畴的经典作品,绝大多数正是书家的这种日常书写,而非刻意为之,更不会以取悦别人为目的。 
    如果说,首届书风展“多元化身份”是基于当代书家从不同学科背景介入书法实践,从观念到思维多纬度的关照书法,那么第二届“书风展”提出的“开放的传统”,则是从书法史的逻辑上重新审视“传统”的边际和概念,这些都是在探讨多元化时代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书写,如何在传统书法这座“富矿”里面寻找新的可能性。新一届“书风展”提出的“日常书写”,同样是基于以上问题,从古今书写环境和书写目的的差异上提出的。展览围绕书家平时或每日的书写进行探讨,参展的书家依旧是60年代至80年代出生最具创作活力的中青年书家代表,展出的作品大多是参展书家日常所书诗词或札记、小品或对联,展出作品整体尺幅偏小。 
    本次展览共展出10位书家的60件作品,字体涉及真草隶篆。他们中既有在书法高等教育领域成果丰硕的博士、教授,也有理论与创作并举的书坛中坚,还有地方青年书协的带头人以及国展获奖书家、青年书法探索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书法在他们的工作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且各自保持着积极的思考能力和热情的书写状态。我们倡导让书法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通过日常书写、案头书写来倡导书家回到书法的诗性源头,回到心手相应、字如其人、有感而发的书写情境中来。张文博  (作者系武汉美术馆展览部主任、策展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