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读书计划丨《中国哲学简史》:人生是一场修行

http://www.newdu.com 2019-06-25 腾讯儒学 姚海涛 参加讨论

    文/姚海涛
    何为哲学?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西方的一些哲学家如黑格尔等人认为“中国没有哲学”。这实在是“西方中心论”式的偏见。
    记得当年,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的思想代表德里达来到中国,在演讲中也表达了“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的观点。这一观点引发了中国哲学界的一片哗然。学者们纷纷著书立说,或附议或辩驳,激起了一场关于中国有无哲学的大讨论。
    平心而论,“哲学”一词从词源学角度来说,其最初来自古希腊。在汉语中,“哲学”一词是由日本人西周对西方“Philosophy”的翻译,而后引进国内学界。哲学是爱智之学。哲学家们向来很谦虚,一般不会主动承认自己是智者,而认为自己只是智慧的“粉丝”而已。
    
    哲学就是爱智慧(资料图 图源网络)
    如是而言,哪一个国家和民族会没有哲学呢?问题可能是,每个国家或民族对哲学、智慧的理解存在差异。换句话说,每个国家的哲学都有其独特个性。
    那么,中国哲学的特性是什么呢?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与古希腊哲学将目光投向“自然”不同的是,中国哲学擅长的领域是“人生”。冯先生单刀直入,一下子就抓住了中国哲学的独特之点。中国哲学是人生哲学,是生命的学问。
    
    中国哲学是生命的学问(资料图 图源网络)
    基于此,冯先生提出了人生四境界说,认为人生是一场修行,共有四重境界。
    “境界”一词本无深意,原来是指疆域界限,后来意义逐渐扩大到境况、情境,再后来,又有了事物所抵达的程度等意。这时,境界作为诗、文或人的意境表征,跃升为一专有名词。如到了宋代,佛教中禅宗参禅也有三境界之说。
    到了近代,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从词学悟入,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他从晏殊、柳永、辛弃疾这三位大词人的词作中摘引出一些名句,提出了做学问的三境界。
    冯先生用四境界分别对应四种不同的人生。按照从低到高排列,依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冯先生四境界的分法完全符合儒家的基本思想和价值取向,甚至在基本理路上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能够相沟通,达成某种意义上的契合。
    
    人生是一场修行(资料图 图源网络)
    第一种人生境界是自然境界,所对应的是常人。常人对于生活没有多少觉解,只是凭着自己的本能去做事,并没有考虑到生活意义之事,所以他所处于最低的人生层次,也就是自然境界。
    第二种人生境界是功利境界,所对应的是能人。能人意识到他自己,有着积极的生活态度,做事有着比较强的目的性与功利性。个人主义是他奉行的标准,所以他处于功利境界。
    第三种人生境界是道德境界,所对应的是贤人。贤人意识到自己不能仅仅为自己而活,而是社会整体中的一员,所以他做事时秉持道德尺度,以有利于绝大多数人为标准,处于道德境界。
    第四种人生境界是天地境界,所对应的是圣人。圣人不仅仅从社会层面去体察自身,而且站在宇宙高度来审视自我。他所做之事要“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同于天地之大化,确实当属圣人境界、哲学境界或者说天地境界。
    
    上下与天地同流(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人生四境界绝非隔绝断开,而是可以互通共融、可上可下、可前可后。人可能会暂时处于某一境界之中,经过自身的努力,完全可以达到更高的境界。所以,朱熹提出了“超凡入圣”一语。当然,如果不注意自身修为,还可能不进反退,进入低一层的人生境界之中。
    从冯先生的人生四境界中可以看出,人的境界提升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而哲学在提升人生境界方面,确有其无用之大用、全体之大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