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如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同时又是书法大家。 作为学者,他被邵燕祥称为“是我们那个时代治古典文学的顶尖学者。”启功称他“论皮黄流派之文,真千秋之作!”“与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同具凿破鸿濛之力。” 就书法成就而言,他个人虽不以书法家自居,但放眼当代,“实为一流大家”(白化文语)。俞平伯先生曾高度评价过吴小如的书法,称其“点翰轻妙,意惬骞腾,致足赏也”(俞平伯《吴小如写赠本遥夜归思引跋》),并预言将来挂吴小如字的人会越来越多。 平心而论,吴小如先生的书法,特别是楷书,确实形成了不同于古人的自家面目(汪运渠语)。 一个学者学问好,书法也好,这种现象在民国之前是很多见的。比如马一浮、梁启超、章士钊、刘半农、沈尹默、吴玉如等等,都既是大学者,又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但这种学者在当代非常鲜见。韩戾军兄在《学者书家吴小如》一书的序中说“学者写字大多只注重气象,不计法度。但小如先生绝非一般学者,他是书法世家子弟,自然不能忘怀对书法规矩方圆的关切。因此他的书法不单是学者字,而是地道的书家字又加上学者的儒雅。” 当代中国能名副其实称为“学者书法家”的,恐怕只有启功和吴小如几人。从这个层面上讲,研究和弘扬吴小如先生的书法艺术,在当下就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这也正是“吴小如临帖书法丛书”(黄山书社即将出版)的价值所在!应该说,黄山书社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儿,给书法爱好者们送上了一份厚礼,体现了出版人的专业眼光和社会责任。黄山书社没有按市场套路出牌,而选择了在书法界名气不大的吴小如先生作为典型引导,这本身就是一种超识,一种担当,一种魄力!他们守正创新,实事求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应该得到敬重和赞赏! 吴小如先生的书法艺术之所以值得弘扬,有两个鲜明的特点,能给当代书法爱好者带来启示。 一个是守正创新,恪守传统的精神。对于书法,尤其要讲继承,没有继承就没有书法。吴小如不以书家自居却坚持日日临帖,70年临帖不辍,虚心师古。遍临所能寓目的历代碑帖四五百种之多,有的碑帖,甚至临写几十遍上百遍,试问当代书家几人下过这等功夫? 吴小如先生认为,“学书法而不精研碑帖,不下苦功,妄图走捷径一蹴而成名,无怪乎书道陵夷,见讥于通人矣。”他在《题所临魏碑》诗中写道: 重写六朝碑,幡然顿憬悟。 菁华蕴于中,法门启无数。先君重元略,世罕知其故。二王作础石,魏隋随以驭。一旦牖天衷,宛若神相助。临古不乖时,变化悉有据。纵横任驰骋,点画皆合度。时贤妄逞臆,自诩开新路。下笔令人惭,翻讥我顽固。书道陵夷久,途穷兼日暮。 吴小如“守正”、“继承”的书学思想和实践,曾被人称为顽固,没有创新精神等。 事实上,吴先生临帖,既广收博采,体会各种不同的字体、笔法,在差异中寻找共同点,真正临懂、临会每种字帖,又按照自己的审美取向对碑帖有所取舍,是一种扬弃的创临,亦即所谓的“批判地继承”。这在吴小如临《文徵明书【赤壁赋】跋语》中可以得到证实: 临摹古人书有三不可:浑不似古人,一不可也;无临摹者己之风貌,二不可也;所临摹之书,不能去粗取精,并古人之病痛一一仿而肖之,三不可也。 可见,吴小如先生师古但不泥古,既忠实于原碑又融入自己的理解。所以,他的书法“融会贯通,以帖化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楷书竟然形成了不同于古人的自家面目。” 汪运渠先生在《温厚儒雅·学人风范——读吴小如书法、书论札记》一文中,有一段精采的议论:“在现在的展厅效应中,书者只注重刺激眼球,浮烟涨黑的气势”,而于细微处见精神的点化锤炼已被削弱得几近于无;做旧、拼贴等等哗众取宠的工艺画制作频频翻新,书法本体已被置于第二位;商业化的炒作,已使书法沦为急功近利的速成产品,如此种种,书画已成为人文精神失落的重灾区。不佞始终认为:速成的东西向来就不是什么好东西。现在一些在展厅效应中涌现出来的精英所标榜的各种名目的风格,那不是风格,那是“花样”,而吴小如的楷书经过70年的锤炼形成的那种温厚儒雅,恬淡冲和的风格,才叫做风格。” 吴小如先生书法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散发出的“郁郁乎文哉”的书卷气息。在他的书法中自有一种萧疏淡雅,清空隽秀的风格,不强求而自来的书卷气。也即韩嘉祥先生所说的“笔外功夫笔内藏”。这和他本人的学养、性格情怀及学书的目的是有关的。 学问是书法之本。历史上能够名留青史的书法家基本都是学问家。所以,吴玉如先生在教吴小如先生学习书法时,就声明了两大前提,即“要学写字应先学做人”“写字必先读书”。人,“宁可不会写字,也不要做一个俗不可耐的写字匠”,吴小如先生一生都奉此为准则。他曾在《已老莫谈艺》一文中写道:“当年我学习写毛笔字,根据父师辈的教导,首先要求的不是写字,而是文化素养,即要求写字的人多读书阅世,写出字来能脱俗,有书卷气,然后从横平竖直入手,讲究基本功,必须临帖,不许胡来”。在跋《兰亭序》临本后他还写道:“仆摹兰亭传世诸本已不知凡几通,虽略有误,终是未窥堂奥。所幸能从中渐知学书之正轨,知羲、献用笔其精神气骨皆在点画之外。仆书所以不及古人,不独功力不到禀赋不慧,其要害犹在学养不至,读书不多。故古人作字首重书卷气,然后天才与功力副之,庶几有望于追踪前贤;一存名利之心,便难进步……”又如,在《论书》二首诗中,他也重点强调了读书对写字的重要性。 作字必循法,法弃失仪型。荒诞非创新,妄想岂性灵?书法贵有道,首重识见明。识从读书来,立身宜德馨。字无书卷气,墨猪兼蚓行。胸中气浩然,点画自峥嵘。习字虽薄艺,犹期持以恒。一涉利名场,惟务盗虚声。不独欺古人,罪在欺后生。愿具平常心,寡过一身轻。掷笔归浩叹,老去恨无成。 其二: 人老字未工,患在不读书。 鲁戈日难回,衰病复何如。倚枕思往哲,矢志甘守愚。闻道争朝夕,就死犹前趋。不讳质鲁钝,不期敦薄夫。习字贵精勤,手眼宁负吾。努力惜馀年,慰情聊胜无。 从这些诗文中还可以看到,吴小如先生练习书法的目的是自娱,所谓“愿具平常心,寡过一身轻”,“岁晚从吾好,聊程秉烛功”而已。写字是他的乐趣和享受,而不是博取社会虚名的手段,所以,也绝少为了“润格”而“创造”作品。吴小如是不屑为名为利而写字的。正如他在诗中所反对的那样,“一涉利名场,惟务盗虚声。不独欺古人,罪在欺后生。”艺术一旦与名利结缘,就难逃“烟火”的浸染。胸怀世界和就琢磨着赚两个小钱,在笔下流露出来的艺术境界形同天壤。字要写得好,一定是技巧与气质,风度,学识多方面的结合。吴小如的书法之所以始终保持着那种纯净之美,不俗气,学力功深之外,心无挂碍,超然物外的精神状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吴小如先生是一位富有灵性和才气的大学者,又受过严格的书法训练,因而他能够恰如其分地将学识与技巧融合在一起,把字写得风流儒雅,意趣天成。他的存在,对当今浮躁的书坛有着无可替代的烛照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