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江 中国传统道德里总是强调“忍”字,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忍?是不是除了忍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对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说法,难免让人怀疑,忍只是弱者在无能为力之下的消极对策而已,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真正有本事的人,谁愿意忍气吞声,低声下气。事实果然如此吗? “忍”并不是唯一的方法(资料图 图源网络) 出现上述误解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们对于“忍”这一原则缺乏清晰的认知,以为这是万能药,不管什么情况下都是一个“忍”字,这就难免使得这一原则遭到质疑和误解。 世间哪有什么万能药可以包治百病,道理亦是如此。真理向前迈一步,也许就成了谬误。凡事总要有个范围,任何道理也总是适用于一定范围之内。如此才是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但凡是有人以非理相对,其人一定另有打算,另有所谋,这个时候,就不必与之争锋相对,小不忍则大祸即至。让他暂时得一些便宜,放他过去就是,不必计较,以免对方做出极端之事,祸及自身。 小不忍则乱大谋(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有一个姓尤的老翁开了家典当铺,到了年底,听见外面人声嘈杂,出去一看,原来是邻居在和伙计争吵。当铺的伙计告诉老翁:“他将衣服当在这里,如今空手来取,还出口骂人,哪有这样的道理?”这个邻居态度也十分强硬。 老翁慢慢地对邻人说:“我知道你的意思,不过是因为要过年。这是小事,为什么争吵?” 命令伙计拿出邻人原先典当的物品,有四五件衣物,老翁指着絮衣说:“这个御寒不可少。”又指着道袍说:“这件衣服给你拜年的时候用,其他物品不是急用的,就先放在我这。” 邻人拿到这两件衣服,就老老实实的走了。当天晚上就死在别人家,为此事打了好几年的官司。原来这人欠债很多,已经服毒了,知道富翁可以欺诈。在典当铺这里没有成功,就走到别处去了。 以平和之心对待非理之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有人就问老翁:“你怎么知道他的阴谋,而预先忍耐?”老翁说:“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人们都佩服老翁的见识。 对于这样以死相逼的非理之事,已经无法与之正常的讲道理了,只有先暂时满足他的一点需求,使之不做极端之事,然后再做道理。以硬碰硬,对于亡命之人来说,正是中了对方的计谋,不如先避其锋芒,缓其锐气,尽量免于正面冲突。 是不是我们就要纵容这些不良行为呢?也不是,当事情尚在可以控制的阶段,还有理可讲时,当然要以理服人,使之改过自新。一味忍耐,只会把对方推向罪恶的深渊,当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时,你也是帮凶之一。 明代吕原初辞相位,回到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乡民醉酒骂他,吕公告诫仆人不要与之计较。后来这个乡民犯死刑入狱,吕公这才悔悟,说:“如果当时稍与计较,送到官府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我只想着心存厚道,不想反养成其恶,陷人于大罪。” 有理可讲时还需以理服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 喝醉了骂人这种恶习,稍加惩治,还是可以改正的。在小事上加以警醒,其人以后必当小心谨慎,不敢放纵。对这样的人,讲道理还是有用的,忍耐于他,就是将他拒绝在正道之外。 故而,忍不忍,还是要看道理如何。可以讲理之人,就要以理服人。不可讲理之人,与之讲理,无异对牛弹琴,以理外容之可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