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理论 >

《瘟疫论》学术思想探讨

http://www.newdu.com 2020-02-14 国学网 刘纳文(天津市第 参加讨论

    摘 要:探讨明未吴又可《瘟疫论》的学术思想。主要从疫为戾气,邪伏膜原,达原祛邪、注重舌脉,下不厌早等方面阐述了瘟疫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
    

    关键词:瘟疫论;学术思想;探讨与论述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4231(2003)02-0151-02
    

    《瘟疫论》是明末医家吴有性(字又可,约1582年—1652年)的代表著,本书发前人所未发,补前人之不及,对瘟疫的证因脉治作了全面的阐述,是中医瘟疫学的奠基之作。
      1、疫乃感天地之戾气
    《瘟疫论》的开篇《原病》首先驳斥了古人“非其时有其气及长幼之病相似以为疫“观点,指出伤寒与中暑。是感天地之常气而发:疫者则是感天地之疫气而成。瘟疫四时皆有,常年不断。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疫邪从口鼻而入,伏于膜原而发病(……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瘟疫初起多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脉不浮不沉而数,日晡益甚,头疼身痛,疫病的这种头疼身痛是邪热浮越于经的表现,与伤寒表证不同。由于瘟疫是邪伏膜原而发病,所以其热淫之气,浮越于某经,即能同时兼见某经之证。
      2、邪伏膜原传变无常
    吴又可指出,瘟疫之邪,伏于膜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至其发也,邪毒渐张,内侵于腑,外淫于经,营卫受伤,诸证渐显,然后可得而治之。方其浸淫之际,邪毒尚在膜原,必待其或出表,或入里,然后可导邪而去,邪尽方愈。如病邪不传变则时疫病邪不去,邪不去则病不瘳。病邪的传变与患者元气胜衰有关,如素体元气薄,邪则不易化,即不易传化;如素体元气胜,则毒易传化。疫邪离开膜原,往往有多种传变,吴又可总结为有但表而不里,有但里而不表者,有表而再表,有里而再里者…等九种方式,并进一步指出但表而不里者或自斑消,或从汗解,即见到所谓“三斑四汗”(斑疹、紫云斑、桃花斑;自汗、盗汗、狂汗、战汗),这与病邪停留的部位有关,凡疫邪留于气分的,则见战汗;留于血分的,则见发斑。
      3、达原溃邪慎用寒凉
    吴又可认为, 凡邪在经为表, 在胃为里, 今时疫以养血润燥,稍佐泄火之品,则气血旺而火平也。此寓清火于补益中之法,对临床很有指导意义。
      4、用药自成特色
    《傅青主女科·妊娠篇》除了在辨证治法上有上述特点外,其用药亦有独到之处,如泄火善用黄芩,用于临床,确为一味既泄热又安胎的良药。对于温补峻剂,如桂、附,认为“热药多用,必有太燥之虞”,且妊娠用之,恐伤胎元,故“小热之品,计之以钱,大热之品,计之以分,不过用以引火,而非用以壮火也”。乃是引人深思的经验之谈。
    妊娠篇中对有些药物的应用,与目前临床上的习惯用法相去较远,值得研究。如益母草,一般认为是活血化瘀、滑利之品,有堕胎、伤胎之虞,属妊娠禁忌药。而妊娠篇中却两处出现,一用于妊娠口干咽疼,一用于气虚胎漏,且《傅青主女科》全书唯妊娠病中用之,他处均未用及,而较多地用于崩漏或产后的黑荆芥穗,却不用于妊娠止血。查《中药大辞典》益母草功用,“活血、祛瘀、调经、消水,治月经不调,胎漏难产…”,其中有提及可治‘胎漏’。且《本草求真》中亦云:“为胎前胎后要剂,……既胎而见胎漏……服此皆能去瘀生新”,说明益母草对于因瘀滞而漏胎者。有一定功效。但大多认为益母草俱祛瘀生新、滑利之情尤其胎期更当慎之。笔者认为,对此药的应用,虽有待于临床进一步观察验证,但毕竟是子宫收缩药,仍当以谨慎为宜,不可泥于古人。另外,治疗妊娠跌损的救损安胎汤中的苏木、乳香、没药等活血之品,也同样宜慎用。《医学心悟》谓:“有病则病当之,故毒药无损乎胎气,然必大积大聚,病势坚强乃可投之,又须得半而止,不宜过剂,则慎之又慎矣”,是为辨证的用药之法。
    总之,傅青主对每一病症的治疗以培补气血、健脾胃为主,补多于攻,或攻补兼施。处方用药,构思精密,自成风格,祁尔城曾评曰:“谈症不落古人窠臼,制方不失古人准绳,用药纯和,无一峻品,辨证详明,一目了然。”故能屡获良效,具有很高的临床指导价值,堪为后学师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