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治学心语 >

艺术生涯·“梅花”这样绽放·曾静萍:让梨园戏成为艺术时尚

http://www.newdu.com 2020-06-16 国学网 智联忠 参加讨论

    曾静萍非常直爽率真。听说我要采访,她的第一反应是:“我这个人没什么可写的。你能不能写写我们团里的年轻人,写写梨园戏?”
    随后,她兴致勃勃地聊起了最近正在排练的新编梨园戏《倪氏教子》。这是她的儿子曾龙导演、她担任艺术总监的一部具有喜剧风格的梨园戏。
    在曾静萍看来,所有的荣誉都只能代表过去,而梨园戏的无限可能性在未来。她早就把舞台让给了年轻人,自己去寻找更广阔的艺术天地。
    对于福建戏曲文化,曾静萍是一张亮眼的名片。她是福建省第一位获得梅花奖的演员,也是至今该省唯一一位“二度梅”获得者。梨园戏从众多地方剧种中脱颖而出,成为在全国都备受关注的几大剧种之一,曾静萍功不可没。
    曾静萍小时候其实喜欢舞蹈,12岁那年错过了北京舞蹈学院的考试后,瞒着父母去考了艺校,开始学戏。她叛逆的个性,在学校里就初露端倪。别的孩子都跟着老师的示范反复练习,曾静萍却不肯好好模仿,时常给老师“挑毛病”,在心里琢磨更好的表达方式,遇到不喜欢的课还会逃课。这种“不安分”的性格,是她后来敢于突破创新的原因之一,也让她毕业不久就受到了“教训”。1983年,福建省首届青年演员比赛,从前的同学很多都获得金奖银奖,曾静萍只拿到了铜奖。这件事对她产生了深深的刺激,至今记忆犹新。
    不想接受失败,唯有奋发努力。曾静萍再次亮相,便一鸣惊人。1986年福建省首届“水仙花”演员奖评选,曾静萍获得“最佳女演员”奖。1988年,首届中国戏剧节在北京举行,曾静萍凭借新编梨园戏《节妇吟》,荣获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此时,她年仅25岁。
    曾静萍主工梨园戏旦角,她的表演韵味醇厚,扮相被誉为“细腻迷人”,刻画人物入木三分。舞台上的她光芒四射,举手投足间,来自梨园戏独有的古雅、诗意、情趣,顿时如香茗般沁人心脾,久久回甘。《蔡文姬》《御碑亭》《陈仲子》《陈三五娘》《苏秦》《朱买臣》……一部部戏就是一个个脚印,见证着曾静萍在艺术上的攀登与超越。不断的积累、岁月的沉淀,让她的表演更为圆融、臻于化境。终于,在44岁那年,她以《董生与李氏》摘得第二朵“梅花”,这部作品也成为她流传最广的代表作。
    “获过梅花奖、文华奖只代表过去。一旦不努力,技艺就会下滑。”曾静萍说。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保存了宋元南戏的诸多剧作、唱腔和演出规制,被誉为“南戏活化石”,有一整套严谨的表演程式。但曾静萍从未被传统束缚,永远在尝试创新。如沉浸式梨园戏《吕蒙正·过桥入窑》《大闷》《玉真行》,或走上街道进行流动性演出,或将表演融入风光秀丽的自然山水,或引入闽南语歌曲作为暖场……都是她的探索。去年,曾静萍创艺空间和伯勒剧场揭牌,更为她提供了“实验基地”。
    在曾静萍的率领下,梨园戏频频走到海外,声名远扬。她曾与欧洲十几位艺术家合作实验戏剧《环球灵魂》,这部戏参加了欧洲多个戏剧节、艺术节。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还曾和法国艺术基金签下五年的艺术合作协议,通过这个平台,《董生与李氏》《节妇吟》《大闷》在欧洲巡演,还以法语话剧的形式被重新演绎。
    在国外巡演时,很多人请她留下来教戏,但曾静萍觉得,她爱梨园戏,梨园戏属于泉州,一旦离开,梨园戏的根就没了,她本人亦如是。为此,她把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的儿子也劝回泉州,拉到剧团当导演,并组织剧团年轻一代创建“尚好听”品牌,为戏曲艺术的拓展尽心尽力。“尚好听”在闽南语的意思是“最好听的”,这是一支以“80后”“90后”为主的唱队,演唱的不仅仅是梨园戏,也包括南音、闽南歌等艺术形式。曾静萍很享受这个过程。她希望,梨园戏能够不断焕发新活力,成为一种艺术时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