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之外,我们记住一个人,不是因为他是谁,而是因为他做过一些事,或大或小、或直接或间接、或精神或实际地有益于我们。从美好的层面讲,我们之所以成为今日之我们,世界能够成为今日之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有赖于卓越者的形塑的。 没人能挣脱时间的枷锁,卓越者也会老去。有一种说法,说当所有人都记不起丝毫,一个人才会真正“死去”,从时空中彻底消失。有一定的道理吧,所以孔孟、李杜才能历千年而常在。 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是记忆的开始。我们能够回馈给卓越者的一点点,大约也就是认真地记住他们吧。 ——编者 沈昌文(1931-2021) 2021年1月10日,著名出版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原总经理、《读书》杂志原主编沈昌文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沈昌文,祖籍浙江宁波,1931年9月26日出生于上海,肄业于私立民治新闻专科学校。1951年至1980年在人民出版社工作。1980年3月任人民出版社三联编辑室主任,1983年任三联书店副总编辑兼三联图书编辑室主任。1986年1月-1992年12月,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自1980年起,至1995年退休前,兼任《读书》杂志负责人、主编,使之成为思想界、学术界和文化界有很大影响力的刊物。 沈昌文一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70年,策划编辑过众多影响较大的图书和丛书,为中国出版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备受中国出版界推崇,被誉为“中国编辑的典范”。 蔡美彪(1928-2021) 2021年1月14日,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蔡美彪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蔡美彪,生于1928年3月,浙江杭州人。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研究院,1953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第三所(近代史研究所)。2006年被评为首批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历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长、国际蒙古史学会执行委员。 蔡美彪学识渊博,曾协助范文澜编纂《中国通史》,尤其专精于辽、金、元史,同时在契丹、女真、蒙古、八思巴等古文字学和民族学等领域取得了海内外学界瞩目的成就。此外,他对中国地震史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代表作有《中国通史》《中华史纲》《清朝通史》(全四册)《元代白话碑集录》等。 吴福辉(1939-2021) 2021年1月15日,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著名学者吴福辉在加拿大去世,享年82岁。 吴福辉,1939年12月9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1961年开始发表作品。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师从王瑶先生。1983年起参与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备工作,是中国现代文学馆最早的筹建者之一,对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创办、发展贡献卓著。 曾担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茅盾研究会副会长、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等,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成果丰硕,代表作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沙汀传》《带着枷锁的笑》《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初步成熟》《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现代病态知识社会的机智讽刺》《大陆文学的京海冲突构造》《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