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讲“学术生命”是指学者个人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坚持学术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来决定这种“学术生命”呢? 年龄吗?有这个问题。当一位学者进入老年,身体和思维能力日益衰弱,以至不能阅读和写作,没有新的思路产生,这个时候便是他的“学术生命”结束之时。 但是,有的学者并不因为年老体衰而使思维陷于停顿,仍然笔耕不辍,新意迭出。属于此种情况者不是很多,但不能说没有。 因此年龄并不是“学术生命”结束的根本原因。 兴趣吗?有这个问题。当一位学者由于某种原因,他对原先所做的研究工作已觉索然无味,不想继续做下去,而对其他的非学术性事情发生了兴趣;于是出现“兴趣转向”,他的“学术生命”随之结束。 不过,这种情况对于一位成熟的学术工作者来说,很难见到,并无普遍性。 退休吗?这是一种制度,任何国家和职业都有。对于不需要有多么复杂的实验室的人文学术工作者来说,退休与否,对于他的研究影响不大(不能说没有一点影响)。不少已退休了的老年学术工作者获得了比较充裕的时间,在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比之过去有了很大的进展,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 因此,在笔者看来,一个人的学术生命主要由他个人的各种因素来决定,具体言之,是由其健康状况、学养、执著精神、世界观、人生观、环境诸方面因素决定的。 对于学术工作者来说,应当力争延长学术生命,为达此目的,就必须过简朴生活,使心志不为声色犬马所纷扰,不至于沉醉在人为的“安乐窝”中而消磨时日。必须涵养性情,忠实于一种高尚的学术探求,在充满物质欲望的世界中能够保持心灵的平衡。必须不断学习、思考,尽可能地保持思维的灵敏度。 人的年龄有各种各样,如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学术年龄等等。生理年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哪年哪月出生,任何人都无权选择,因此年龄也无法选择。但是,心理年龄和学术年龄却是可以选择的,而且人们可以创造一些条件使心理年龄、学术年龄较长时间地保持青春的活力。 生老病死,从人的生理规则来说是不可抗拒的,任何人都逃脱不了它们的制约。但是一生不离高尚的理想,为民族复兴、为真理而孜孜不倦地探求;学术工作者尽可能地保持青春的活力,这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做到的。这不需要服用门类繁多的补脑液,不需要成天躺在床上休息,更不需要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其秘诀在于用脑再用脑;学习再学习;提高再提高;思考再思考;简朴再简朴。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可以肯定地说,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延长学术工作者的学术生命,这才是学术工作者最大的幸福。 “学术生命”顾名思义是对于学术工作的坚持。对于学术工作者来说,如果他每天忙于非学术性的事务,或者为了各种杂事而奔波,或者在会议上用去许多时间,这个时候,他自己已经脱离了学术研究,他给自己的学术生命画了一个句号,这是怪不得别人的。因此,对于学术生命来说,需要有一股强劲的耐力,不为外界的纷扰而影响自己的志向,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才可能在延长学术生命方面做出成绩来。 总之,对于学术工作者来说,应当爱惜自己的学术生命,并为学术生命的延长而努力奋斗,主动权在自己,外界和他人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 张岂之 2009年4月 本文来源:《张岂之自选集》,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