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WCP)于8月13日—2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主题是“学以成人”(Learning to Be Human)。 来自清华大学陈来教授从儒学角度解释“学以成人”之“学”的意义,本文围绕“学”的观念,以孔子为主来说明儒家的“好学”理想;指出孔子的理念不仅重视知识的“学文”,更强调德性的“学道”;指出“圣人可学”的观念对理解儒家学以成人思想特色的意义。 陈来(资料图) 在西方,古代希腊以“爱智”(the love of wisdom)为哲学(philosophy)的精神特色。古代中国哲学当然不强调以爱智为特色,而“好学”则在孔子思想中具有核心意义,成为基础性观念,不仅在他的教育思想,也在他的整个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孔子是把“好学”看成与“伦理德性”有别的重要品质和活动。在这一点上,好学也可以说是“非道德的德行”。 资料图 而“学”的目标是学为君子,这是全部《论语》的宗旨。从学的方面说,“学道”是第一位的。孔子主张君子要“学道”,普通人也要学道。学道与学文相对。从政治上说,君子学道为了成为好的领导者,普通人学道是为了成为好的人民。所谓学文是学道的余事,道的追求始终是君子之学的目标。 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可以教授的,但关于德性、人格的知识则有所不同。儒家通过“圣人可学”的观念,肯定了“德可学”,即是肯定了德性与教育的联系。圣可学的观念是肯定通过学习获得德性的发展,而君子是孔子特别用来作为理想人格的概念。从整个孔子思想体系来看,最重要的是,“学”的目标是学为君子,以君子的人格态度来从事“学”。在孔子以前“君子”一词是指统治阶级,在孔子则将之改变为理想人格的名称,这是孔子对古代人文主义教育的根本性贡献。 圣可学的人文理念和儒家主流的人性论相关。这种人性论认为,人的本性不论其社会等级、职业差别、教育程度,都是本善的。善表示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也是人能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内在根据。一个人为不善,并不是他的本性所决定的,而是社会环境和习惯造成的。人性光辉的信念使得儒家教育思想对于人不是抱着不信任的态度,而是最大限度地相信人的自我教育和发展的的能力,因此,引导人的行为向善,不是依靠严刑酷法,而是依靠人的本性的自觉,去冲破社会污染的迷失。这是最根本地肯定人的尊严的思想。 不论是士还是君子,儒家的“学”就是学为一种高尚的人格、完整的人格、具有多方面优秀品质的人格。培养一种追求高尚人格的人,以德性教育为中心的整全人格的塑造,是儒家的教育目标和理想,也是两千多年来儒家教育的历史实践。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是“做人”,学做君子,学至圣人,体现了“作什么样人格的人”是儒家人论的根本问题。孔子和孔子以后的儒家都把人的最高理想界定为使学习者成为圣贤。古代教育与学习,最重要的是设立道德的榜样,而这在人文主义文化中只能通过圣人的形象来达到。在中国道德榜样虽然可以是具体人格形象的,如古代圣王的系谱,但更多的是儒家文化中对的“君子人格”“君子品质”的崇尚和表达,以此造成对人的一种道德的感召,使得人们努力学习成为这样的人格。 总结起来,儒家的人文理念“学”,重视经典的人文教养,以君子的榜样为学习的模范,以德行优于知识,以圣人人格为学习的培养目标,强调成人或全人的人格理念,突出“学”作为修身过程的意义,着眼在把人变成全面发展的高尚的人。儒家的学的思想不仅仅是对狭义的教育的认知,而且包含其对“做哲学”的理解,也蕴含着整个古典时代对“人”的理解。 来源:曾凡朝读经荟(微信号zfcdjh),原标题《陈来:儒家“学以成人”之“学”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