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中华文化的教育之道

http://www.newdu.com 2022-11-11 中国孔子网 钱凤仪 参加讨论

    为师之道不过教书育人。教育蒙童,从简单的语言文字开始,而教育人立功、立德、立言的做人之道,则就变成了“书不能尽其言,言不能尽其意”的难事。
    中华文化以儒、释、道三家为核心。然而就教人之道而言,各有其说,各有其旨。儒家创始人孔子,育人多方,平生所教“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可谓盛矣。孔子在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朝独尊儒术后,他被追谥为至圣先师。记录孔子与其弟子的有关教育的言行的尽在《论语》之中。
    《论语》开篇即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日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中孔子论述的话语,大多是从《易经》中演绎、推论出来的结论,其蕴含的道理如同几何学的定律一样,故而能成为更古不变之理。所以宋朝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
    “学而时习之”是说学习的要点在于及时弄懂、弄通,然后日积月累,自然能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句阐述“学与习”的关系问题,是哲学上的逻辑学问题。
    “有朋自远方来”是说学习过程中有效之法在于学会与人交流获得心得。与人交流基本要领是要学会换位思考问题,如此而为,既使是陌生人亦能通过交流,成为知心朋友。这句阐述“如何与人交流和交往”的问题,是哲学上的辩证认识论问题。
    “人不知而不愠”是说一个人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获得学问,无知是人的根本属性之一,世上没有生而知之的人。所以面对相对地知道东西比较少的人,要学会“宽容无知”。只有这样才能“容民畜众。” 这句阐述如何面对“相对不知者”的问题,是哲学上的本体论问题。
    孔子教育弟子期望达到的目的是“文、行、忠、信”汉朝之后,总结为“仁、义、礼、知、信。”“文行”可以诠释为用文化知识指导行动,“忠信”可诠释为做人正派而有操守,诚实而守信。向善行善为“仁义”;懂规矩为礼;有操守、有知识为“智”,无操守、有知识则为贼。人只有诚实有信,才能立足社会。孔子在《论语》中教育他儿子孔鲤时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知道礼节、遵守礼节的目的之一也是要求人诚实守信。孔子弟子众多,他却能因材施教。他的一些教育原是“一以贯之”的。比如“三人行,必得吾师,则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不怨天,不怨人,下学上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如此等等。教师之道,重在总结经验,面向未来,而不是用知识和行动去清算历史、否定历史。我们人类的进步是在历史的基础上逐渐变得文明进步的,不是依靠摧毁历史,清算历史旧账,讨伐历史,谩骂历史,毁掉历史才能获得文明和进步的。事实上,清算历史的,否定历史的,企图与天斗,与地斗,搞阶级斗争的,让人和人象斗鸡和斗狗一样相互争斗的家伙,最后反被天地所灭,最后还难免被历史所清算。因为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时间一直在前行,时间不能停止下来更不会倒流。既然我们人类是随着时间前行,总结经验,光明在前才是正确的心态、理性而阳光的才是应该的理性准则。
    佛家教人育人之道,六祖慧能说的再明白不过了,那就是“迷时师度,觉时自度”。《易》曰“蒙童求我,非我求蒙童”。百姓有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生而蒙憧,不求师不能明理。既然明理,则需要付诸行动而践行之。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将道理更进一步的弄懂,弄通。
    关于道家,《史记》云:“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汉书》云:“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道家教人,如《道德经》开篇,讲的是我们这个世界是个变化不停的世界,我们这个世界是个既有本质也有现象的世界。《道德经》的第二章就向我们传授了哲学上的辩证法或科学上的相对论。它告诉我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一切道理都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道理或真理。当今时代我们现在的人最应该牢记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是在说,我们人类是自然的产物。我们人类可以造汽车、造航母、造卫星、造飞船、造电视和手机,但客观上我们人类永远创造不了自然或天地。所以我们只能道法自然。我们人类不能使自然符合我们的意愿,我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财富都会如同过眼烟云的现象,人类的本质财富是自然界的绿水和青山、平原和草地。
    道家师生结合讲究缘分,在中国哲学里天地相遇是缘分。求道学道之人,能遇高明之士,即得仙人指路。
    近日在大连遇上广宇道长,言及中国文化之根的儒、释、道三家。道家之象天,言自然之理尽在“道可道,非常道”之中。儒家之象在人伦,言人伦之理不过“文、行、忠、信”,“五伦”等等。佛家之象则在地下,言人身死神仍然在。佛家告诫我们、宇宙之内,众生是平等,所以我们约束自己:人只能行善,不可作恶,
    社会成员人之所以要接受爱教育,总结起来还是三个方面:其一免得因无知而犯天道所禁,比如因为违反客观规律,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其二免得因无知而犯人伦之法遭受牢狱之灾,比如因为无知,积小过成大过,最后被国法所禁;其三是免得因无知而犯鬼神所禁忌,遭阴诛冥击。第三条容易受无神论者所诟病抨击。但到目前为止,没有听说哪一个无神论者愿意将房屋建在坟茔旁边。我倒亲身经历过笃信无神论的强男壮女,在被鬼神折磨之后,比有信仰的人还相信鬼神。孔夫子对待鬼神的态度是最值得我们所借鉴,那就是“敬鬼神而远之。”也就是说,做事要有信仰,做事不能没有信仰,但也不能痴迷不悟地迷信鬼神。
    为师之道,究其根本,其要旨如《易》所言,“以言乎远则不御,(虞翻曰:御,止也。远谓乾。天高不御也。)以言乎迩则静而正。(虞翻曰:地谓坤。坤至静而德方,故正也。)以言乎迩则静而正,(虞翻曰:地谓坤。坤至静而德方,故正也。)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虞翻曰:谓易广大悉备,有天地人道焉,故称备也。)
    诠释成现代语言就是:教育的根本就是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以及道德教育。就现代经济时代的社会而言,最重要的是道德教育。没有道德的教育,错误的道德教育,会导致社会混乱不堪,甚至直接导致人类之间的大规模战争。审视我们人类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人类的许多大的灾难是同道德问题密切相关的。面对未来的社会道德问题,就人类的未来来讲,——我国倡导的“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体现的是道德和道义的宣传和教育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