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基本理念与首要价值,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观、社会观、世界观和宇宙观,贯穿个人与家庭、社会与国家、世界与大自然。 “尚和合、求大同”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孜孜追求的精神境界与处世之道。 中西文化的差异 与西方突显对立、竞争的文化不同,中华民族从连续千年的文化实践中认识到,世间万物皆有其差异性和相异性,但重和不重争、重合不重分,认为“和合”是事物的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华文化强调和谐共生,求和而不同、存异求同,西方文化则相对具有排他性、推崇竞争与对立。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说:“欧洲人的人生观推崇竞争、开发、永无平静、永不知足以及破坏。”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化学者钱钟书对中西文化做了很形象的比较,形容中国文化有如“二重唱”(Duet),而西方文化有如“决斗”(Duel)。二重唱强调和谐,决斗强调对抗。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智慧的精髓,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大自然的敬畏,蕴含了原始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认为人与大自然需和谐共生。 英国科学史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史》作者李约瑟认为,“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在整个自然界寻求秩序与和谐,并将之视为一切人类关系的理想”。 基于中国的“和合”文化,美国学者费正清曾指出,西方人与中国人之间保持和谐关系需要以互相理解作为基础,而理解又必须建立在对对方民族的不同习惯、态度、理想和自我表达方式了解并欣赏的基础上。 “和合”彰显中国文化价值 中国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天人合一的理念一脉相承,代代相传,融入于中华民族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中,体现在人与人关系、国与国关系、人与世界关系、人与大自然关系中,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然而,“和合”不是罔顾事物差异的混同和融合,和而不同的前提是承认与尊重万物的差异性和相异性,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互相包容,才是实现和谐之道。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理念,是世界新秩序的中国愿景,蕴含丰富的“和合”内涵,集“和合”思想之大成,是“和合”理念在21世纪的具体体现。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和弘扬了中华和合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 中华民族崇尚“协和万邦”的精神处理国与国的关系,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没有边界,世界是一家,中国把自己视为世界大家庭的一份子,不管国家远近大小,都视为兄弟,亲仁善邻,和谐相处。中国对周边国家的睦邻政策,便是“协和万邦”精神在中国外交的具体实践。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世界各国确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因此,各国应以“协和万邦”的精神处理国际关系,建立持久和平,坚持合作共赢。 文明“和而不同”,应相互尊重,互学互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要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找永续发展之路。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不能以破坏性方式搞发展。 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与生俱来的,各国不同的历史和国情、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没有哪种文明优于其他文明。不可否认,文明存有差异性,世界因不同文明而丰富多彩,应通过交流互鉴,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才可以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和谐世界,推动人类的进步。 “和合”理念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 和平、和谐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永恒期盼。然而,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也不太和谐。 新冠疫情严重破坏了全球经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给全球敲响了警钟。疫情让各国认识到不可能独自应对全球性危机,而在对抗的同时应付危机更加不太现实,只有合作才是唯一出路。 地区热点、局部冲突和恐怖袭击事件仍然此起彼伏,全球能源与粮食也陷入危机,世界各地种族与宗教冲突此起彼落,恐怖袭击和枪击案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人类无序的开发,破坏了大自然,加剧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世界应该走向冲突还是和谐?对抗还是合作?答案显而易见。当今世界,和谐、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世界各国需要开展更加有建设性的合作,这种合作应该是开放、透明、互利共赢的,而非以邻为壑。 第七十一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华文化的“和合”理念在新冠疫情与俄乌冲突、以及人为冲突与自然灾害交织下的当今世界,愈显珍贵,可以给世界提供维护和平、促进和谐、治理乱象、增进合作的中国智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