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10日下午,南开大学社会学系邀请思想史研究名家陈寒鸣先生就“平民儒学的现代意义”进行线上讲座,讲座由宣朝庆教授主持。陈寒鸣先生著有《中国企业文化简论》《中国文化史纲》《中国理想社会探求史略》(上下卷)等,与黄宣民先生共同主编《中国儒学发展史》,参著刘泽华先生主编三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和多卷本《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等,并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孔子研究》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百多篇。 陈寒鸣先生指出,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干,理解儒学在进行当代思想史、文化史研究和社会现代化、思想文化建设两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当代儒学研究时,学者们应当注意思想与社会之间的内在关联,实现思想史与社会史的汇通,纯粹哲学化的研究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陈寒鸣先生分析儒学的平民性问题,认为儒学在发展之初就具有很强的平民性,“仁者爱人”和民贵君轻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打破人与人之间高低贵贱之别的倾向,彰显了人的平等,但先秦儒学的这种平民性绝不意味着其就是平民儒学。自董仲舒始,儒学从民间正式走向庙堂,儒学的平民性有所弱化。宋明时期,儒者们重新发掘儒学中内在的平民性,这一方面影响了现实的政治运行,即出现道统治统相抗衡的局面;另一方面也维持了现实社会的稳定。至明代中后期,随着王艮思想的发展和泰州学派的崛起,平民儒学实现了重要突破,其“百姓日用之学”具有一定的历史先进性,但其思想终究不能突破以王权专制为背景的传统社会的藩篱。 陈寒鸣先生指出,思想扎根于社会,随着时代变迁,当代学者在复兴儒学,发展现代平民儒学时,应注意主体的转向,要突出现代平民的主体性。唯有如此,儒学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真正焕发生机。 在答疑环节中,陈寒鸣先生就理论与实践、政治立场与思想事实及平民儒学和官方儒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解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