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必须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源头活水,用好盘活文化资源,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一、以文化资源凝筑文明丰碑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独特的精神创造和思想贡献,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文化最为深沉和坚韧之处。 中华文明有独特的气质,今日的中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明长期发展、内生演化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是中国文化长流里的中途灯塔,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儒家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品格。中国历史上,历代兴建修缮文庙,纪念祭祀孔子,并同时纪念历代圣哲和先贤先儒,也是展示民族的精神创造与文化传承,激励华夏儿女更好地遵道而行,循理而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孔子故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担负着弘扬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的特殊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我们要将曲阜众多文化遗迹系联整合,锻造提升,打造成为具有纪念、教育、展示、交流的独特文化空间,展示中华文化源流及丰富内涵,让人了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与思想世界,使世界更生动地理解中华文明的长度、高度与深度。 二、以家教文化滋润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建设、家庭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大学》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中国的传统思维就是家国一体、家国相通。人在家庭中所熏育形成的价值认知、行为习惯,必然在工作岗位上、在社会活动中体现出来,从而形成社会的风尚。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中国有丰厚的家训、家教文化资源。我们应当借鉴历史上的家训文化、家教文化,以树立时代家风。母教文化是家教文化的重要和基本内容。母亲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在子女成长过程中作用至关重要。中国历史上的许许多多伟大母亲,教子有方,在中华母教文化中一脉相承,有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故事。我们可以依托孟母教子故事,设立中华母亲节,引领家庭教育的方向,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这关系到家庭和睦,关系到社会和谐,关系到下一代健康成长。广大妇女要自觉肩负起尊老爱幼、教育子女的责任,在家庭美德建设中发挥作用,帮助孩子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三、以君子文化造就君子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就要在全社会形成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中国文化的实质在弘道明德,传统文化追求人心和顺、社会和谐,希望把人培养成为有爱心、有情怀、有担当、爱学习、求上进的君子,要求人们讲信修睦,自觉修身,克己推己,换位思考。道德建设要找到关键、抓住根本,让爱与敬在人们心中扎根。 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伦理的基本要素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推动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正能量、主旋律。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写道:“孔子全部的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一句,即‘君子之道’。”在他看来,君子之道、人的廉耻感,不仅是一个国家而且是所有社会和文明的合理的、永久的、绝对的基础,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君子人格培养是《论语》的核心所在。 中国古代强调学以成人,倡导学成大人,也是鼓励人们追求更高的格局与境界。在孔子心目中,人可以分为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王阳明认为人生“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曾国藩的老师唐鉴曾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告诫学生:努力地朝向圣贤努力,而不是自甘沉沦、甘于平庸。早期儒家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是“人禽之辨”,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努力地走向更高层面的格局。人们常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里“为”也是要人努力去修为自己,成为境界更高的人。 为君子、成圣贤,首先是方向问题。在古代中国文化语境中,君臣关系是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父子关系是基本的血缘亲情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君子”把与“臣”相对的“君”、与“父”相对的“子”统一起来,表示的是家庭教育与社会价值的一致性。曾子讲:“大孝尊亲,其次弗辱”,意思是人最大的孝是“使亲尊”,意味着父母教子要追求社会价值的认同;人之为人,如果不辱没父母的名声,就要使自己成为“有教养”的人,同样意味着家庭美德与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高度统一。中国道德文化的博大精深于此可见一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写入“十四五”规划建议。今天,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以明德引领风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在广大青少年心中树立高远笃定的人生追求,培育他们大人君子的使命担当,使之拥有坦荡仁和的博大胸襟。 原载:《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21,(0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