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关于营造鲁国区域古城遗址群落的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22-11-11 文化大观 张景宗 参加讨论

    鲁国古城遗址群落所在的曲阜城区,是中华始祖纪念地和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曲阜自南庚、奄国建都以来,建城3600余年,历经周、汉时期的鲁城,宋代的仙源县城,到明代的古城及现代曲阜城的历史变革。一段时期以来,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加深度地呈现曲阜古老形象、再现曲阜古城风采的问题,提出了“鲁国区域古城遗址群落”的概念,以期通过对区域空间的营造,更加凸显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和保护利用格局。
    
    一、6000年始祖圣迹,3000年古城遗址
    (一)寿丘始祖遗址
    早在6000年以前,华夏、东夷两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古代“三皇五帝”中炎帝、黄帝、少昊和舜帝等在此留下活动踪迹,因此成为中华始祖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寿丘是曲阜东北隆起的一片高地,又称“穷桑”。《帝王世纪》记载:炎帝“初都陈,复徙鲁。”《史记·正义》记载:“黄帝生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帝王世纪》记载:少昊帝玄嚣“邑于穷桑,以登帝,都曲阜”。少昊创立凤图腾,在位84年,寿百岁,崩葬于寿丘云阳山。曲阜因称“少昊之墟”。《史记》记载“舜作什器于寿丘。”
    宋朝时期,宋真宗“推本世系,遂祖轩辕”,以轩辕黄帝为赵家始祖,下诏改曲阜为“仙源县”,县治从鲁城迁至黄帝诞生地寿丘。“建景灵宫,祠轩辕,曰圣祖;又建太极宫,祠其配,曰圣祖母”。大修少昊陵。朝拜黄帝、少昊、周公、孔子之文武大臣和学者络绎不绝,文化气氛十分醇浓。后毁于金兵入侵战乱。元忽必烈入主中原,推崇黄帝,再次考证确认黄帝生于曲阜寿丘,遂下令重修景灵宫。据元人周伯琦《重修景灵宫碑》记载,景灵宫“总千三百二十楹,其崇宏壮丽无比”,面积达1800亩,相当于今曲阜孔庙的3倍,但不幸于元代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毁于雷电火焚。现存巨碑两座,宫殿遗址完整地埋于地下。
    景灵宫遗址之北50米为黄帝之子少昊陵墓,占地2.5万平方米。宋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用2662块磨光料石叠砌成梯形石陵,世称“万石山”。因形似金字塔,后人称“东方金字塔”,经历代修复,保护完好。少昊陵西为大汶口文化遗址。
    (二)鲁国故城遗址
    公元前十六世纪,商王南庚建都曲阜。后盘庚迁殷,曲阜为奄国首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封周公旦于少昊之墟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史记·鲁周公世家》),由周公长子伯禽代父就封。《括地志》载:“曲阜外城,即周公旦子伯禽所筑鲁古城也。”鲁国是周王朝列国周礼最多、礼制最高的诸侯国,也是首都之外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城市,因以“礼仪之邦”著称。鲁国都城自周公始至顷公为楚所灭,传34君,历870余载。
    鲁国故城择建于寿丘之西。按《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旁三门,方九里,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市朝一夫”的理念设计营建,是我国目前发掘的第一座西周城遗址,也是我国著名的先秦古城之一。其周长11.77公里,面积达10.45平方公里。遗址布局合理,设计匠心,堪称古代城市建设杰作,现地下保存较为完整,埋藏着大量文物古迹,被称作“东方地下博物馆”,是研究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珍贵历史资料。现地面尚存部分城垣遗址,四面有城门12个,现已探出11个。城内东西南北向大道各五条。城中央有宫城遗址,东西550米,南北500米。伯禽在中心建太庙,以祭祀周公。鲁亡后,太庙荒废。宫城前一条宽15米的南北大道,穿过故城东南门直达舞雩坛,形成故城中轴线。宫城东、西、北三面分布制陶、制骨、冶铜、冶铁等手工业作坊遗址、居民遗址和高台。西部是墓葬区。鲁城内有较为完善的供排水系统。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追封周公为“文宪王”,并在鲁太庙旧址建周公庙,亦称“元圣庙”。后经宋、元、明、清及解放后多次修建,成三进院落,总面积42亩。
    (三)汉城遗址
    公元前187年,西汉吕后封张偃为鲁王,建鲁国。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封刘馀为鲁恭王。刘馀好治宫室,在周鲁故宫废址兴建规模庞大、雄伟豪华的鲁王宫建筑群,成为当时与长安皇城未央宫、建章宫齐名的国内最大、最著名的建筑群,主体建筑“灵光殿”巍峨壮丽,是西汉最著名的宫殿之一,现建筑群已毁废。鲁城使用到西汉晚期,另建汉城。西汉鲁国经6王,历164年。
    东汉光武帝刘秀将鲁国并为东海国,曲阜遂为东海国都。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炟、安帝刘祜4位皇帝,亲临曲阜达8次。“白虎观会议”以皇帝名义制成儒家经典正论后,帝王到曲阜祭孔皆作“六代之乐”。诸侯卿相至鲁,先拜谒孔子,然后从政。曲阜成为东方礼乐文化中心。
    汉时曲阜为鲁国和东海国都达195年。汉时鲁国国力较弱,城址较小,主要在鲁国故城的基础上向西南收缩,舍去北部和东部地区,沿用鲁城部分南墙、西墙,另建北墙和东墙,城呈扁长方形,东西约2.5公里,南北约1.5公里。现城垣埋于地下,墙基保存基本完好。城之周围发现七座城门。城垣外发现护城河遗迹。
    (四)宋城遗址
    宋城遗址位于寿丘。自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至明嘉靖元年(1522年),宋仙源县治及金元曲阜县治设于此长达510年。城址为南北向长方形,长630米,宽610米。城门在四面城墙正中,十字大街直通四门。现十字大街基本保持原状。北门保存完好,有城门楼3间。东门外尚存石狮一对。西门遗址尚存。县衙设于北门内南北大道东30米,现存元代石碑3座。四周城垣埋藏地下。
    (五)明故城遗址
    明正德六年(1511年),刘六、刘七农民起义军攻破仙源县城,焚县衙,进驻孔庙,“秣马于庭,污书于池”。明武宗正德年间明令“移县城卫庙”,于正德八年(1513年)动工,在周鲁故城的西南隅以孔庙、孔府为中心修筑新城,至明嘉靖元年(1522年)形成规模,沿袭至今已有486年。
    明故城位于鲁国故城西南角,仅占其七分之一。城郭略呈方形,周长4.8公里,占地1.54平方公里。孔庙、孔府、颜庙、颜府及30多座贵族后裔府第建筑位于中部,面积占城一半。县衙官署、孔孟颜曾“四氏学”和居住区集中于西部,东部为商业中心棋盘街、陋巷街、周公后裔东野翰博府。城南舞雩台被辟为山川坛,城西建有社稷坛,城北有邑厉坛,城东有文昌阁,城东南是古泮宫、钓鱼台及清乾隆皇帝行宫。现城内除孔庙、孔府、颜庙尚保存完好外,其他均为遗址。
    二、营造古城遗址群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有利于重塑底蕴丰厚的古都形象
    古城遗址群落是曲阜城市从古至今形成、发展和演进的轨迹和印痕,是曲阜古老城市生命的见证。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传承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横向地展示着城市宽广深厚的阅历、品质和文化空间,见证了儒家文化最辉煌的历史,见证了这里在整个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通过历史文化内涵的建设,使整个区域独特的人文资源和文化底蕴焕发出历史和时代的光彩,营造出神圣、神奇、神往的氛围。
    (二)有利于完整系统、综合协调性地保护
    曲阜几个古城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是接续和整体的关系。在时间上,以上几处遗址呈接续关系。在空间上,鲁国故城遗址、汉城遗址、明故城遗址城城环扣于鲁国故城西南,并相切于西南城墙;寿丘始祖遗址和宋城遗址紧密相连。通过“群体与环境”的营建,用联系的、协调的和整合的理念进行保护,能够避免各个古城独立保护而形成的不协调、不和谐,甚至冲突的矛盾现象,避免保护的片面性、局限性和不完整性,找回古城群落濒临消失的记忆。
    (三)有利于实现规模性保护,减少总体保护成本
    孤立地开展古城遗址的保护,不仅在各个古城间易产生诸多问题,而且容易增加总体保护成本。通过打造古城遗址群落,能够发挥规模性保护效应,统筹古城遗址保护,统筹公共保护设施的建设,做到一体规划、一体保护、一体建设。各个古城在格局、格调、特征、品质、形象上协调配套,做到保护工作不重复、不冲突、不浪费,减少总体保护成本。
    (四)有利于把古城与新城明显地区别开来
    目前,已经形成了静轩路之北为古城区,静轩路之南为新城区的城市格局。打造曲阜古城遗址群落,能够使古城区与新城区在建筑风格和风貌上明确分离,使古建与新建的界限更突出、更明显。
    (五)有利于系统地研究中华文化、儒家文化和曲阜城市发展史
    古城遗址组群被誉为地下博物馆,为系统研究中华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起源、历史进程和发展,研究鲁国历史和曲阜城市史,研究中国先秦城市史以及周代都城建筑形制和布局提供了直观的实物资料。古城遗址组群以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成为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宝库。
    三、古城遗址群落的营建思路
    (一)在各种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贯彻“古城遗址群落”的理念
    一是编制《鲁国区域古城遗址群落保护建设规划》,将古城遗址群落作为整体保护项目予以规划实施。二是在编制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以及曲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遗产保护规划、名城保护规划、大遗址保护规划、文物保护规划以及曲阜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规划等的过程中,贯彻和体现“古城遗址群落”的理念。
    (二)打造古城遗址群落
    从世界文化遗产、中华文明发祥地、儒家文化发源地高度,高层次定位,高层次规划,高层次论证,高水平实施,把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博大的群落空间,加以凝练、升华和创造。实现古城遗址保护,由“单一”向“群体与环境”,再向“整体”方向拓展;由“点”向“线与面”,再向“系统”方向拓展;由“物质”向“物质与非物质”,再向“综合”方向拓展。增强它们的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规模化地将它们成线成片、成组成群地全面保护和利用。
    (三)营建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融为群落的古城遗址保护格局
    一是强化古城遗址边界。主要是寿丘、鲁国故城、汉城、宋城,要加强城墙残垣的保护,适当挖掘并透出部分城垣和城门,配以环城生态林带和护城河道,较为清晰地呈现各个城池的边界轮廓和宽阔空间。
    二是强化支撑古城的主要文物遗址。如寿丘的景灵宫、太极观、寿陵遗址;少昊陵、大汶口文化遗址;鲁国故城的宫城遗址、周公庙、舞雩台、望父台(伯禽台)等36处重点保护区。汉城主要是灵光殿遗址。宋城主要是仙源县衙遗址。明故城主要是孔庙、孔府;颜庙、颜府;五府、十府、十二府、乾隆行宫遗址;鲁泮宫、古泮池遗址;孔子故里、孔子射羿处遗址;明清曲阜县衙、明德学堂、四氏学、考棚、鼓楼遗址。
    三是强化中轴线、街区。寿丘主要是少昊陵神道。鲁国故城主要是周公庙中轴线;古街道。明故城主要是孔庙神道、孔林神道;颜庙街、五马祠街、后作街、阙里街、陋巷、南马道、纸坛街、东门大街、孔府东街、五棋盘街。宋城主要是古十字街道。
    四是加强古城遗址间的联系。打造古城遗址群落,要与城市绿地系统、生态环境建设、观光农业、交通改善相结合,用一定的纽带手段强化古城遗址间的相互联结。
    (四)建设古城遗址博物馆
    鲁国故城被称为“东方地下博物馆”,长期以来,各个古城遗址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综合配套、融合一体,已经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天然大博物馆。在此基础上,要选址建设古城遗址博物馆项目,将静态的遗产与动态的文化相结合,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示古城遗址文物,介绍古城遗址群落起源、发展和演进的历程。
    (五)采取强有力的保护建设措施
    在建设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和土地政策上要开展系统的文化策划。主要是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理,统筹搞好整个古城遗址群落资源整合、资本运作、招商经营、土地经营、产业运营、输出管理等。要有强有力的宣传和科学引导,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保护观念、保护意识。要严格保护管理,制订保护和管理专项办法。要出台配套政策,正确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和发展、与工农业生产以及与人民生活的关系。要开展古城建城周年纪念活动,加强古城遗址群落活动性软环境建设。科学定位古城规模,通过科学规划,将过分集中的行政、金融、商贸、交通和居住等功能向新城疏解,实现空间结构的战略调整。
    (作者系山东省委宣传部文化传承发展处处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