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颜炳罡:儒家的德治思想对中国当代基层治理的启示

http://www.newdu.com 2022-11-11 孔子研究院 颜炳罡 参加讨论

    编者按:11月26日,“儒家文化与新时代国家治理”学术论坛暨《洙泗儒话》首发式在孔子研究院成功举办。山东省泰山学者,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颜炳罡在论坛上发表题为《儒家的德治思想对中国当代基层治理的启示》的主题演讲。现将演讲内容刊发于此,以飨读者。
    
    大家好!这次论坛的题目是“儒家文化与新时代国家治理”,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合乎当代社会要求的话题。对此,我想谈四个层面的问题:儒家文化是一种治理文化;德治主义是儒家治理的第一原则;德治的实现依靠礼治主义或礼法并行;王道政治是儒家治理的最高境界。
    首先,我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治理文化。儒家文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无不是治理,修身是一种自我治理;齐家是一种家庭治理;治国当然是国家治理;平天下也是一个社会治理,简言之,儒家文化就是要从自我、家庭、国家、社会各个角度进行治理。这个学期我和同学们一起读《荀子》,里面讲到了一问题,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这里面的“群”,就是说人可以构成一个有序的社会,而动物不能,所以动物为人所用。人是万物之灵,在今天,如果说弱肉强食的法则是生物界普遍规律的话,人就处在生物链的顶端。人们今天要想吃老虎还不容易吗?这就是说,“群”是人的力量的体现。当然,人还能懂得保护生态的平衡,保护老虎不使其灭绝,这更是人的聪明之处。20世纪初期世界流行的一种无政府主义思潮,认为政府是一切罪恶的渊薮。大家想想,如果没有政府,人类就等于禽兽,甚至连罪恶感也没有,那就更加悲催。所以,正是因为有了管理,有了有序的社会管理,人类才会由野蛮进入到文明。管理程度的高低、管理能力的大小,与这个社会文明的进步与提高成正比。因此,儒家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治理文化。
    我要谈的第二方面的问题就是儒家的德治主义。我认为,德治主义是儒家治理的第一原则或基础性,“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是孔子德治主义的具体表现。德治主义既是治理的手段,又是治理的目标。中国社会和西方等其他社会不一样,其文明发源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形态不同。比如:我们耕地有限,我们实行的是细耕精作,作为修长城、在庭院修院墙的民族是一种防御性的社会运作模式,而像美国、澳洲等地方实行的是粗犷性的经济,注重商业贸易,对外掠夺、侵略、占领、支配是其与生俱来的本性。因此,这是两种不同的文明形态,其所治理的方式和目标也有所不同。我们儒家注重德治,所以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者以德治国,“垂衣裳而天下治”,靠的就是高尚的人格感召力,靠得就是高尚的德行和操守,“众星共之”就是要让所有的人都敬重你。要做到以德配位,我们一定要让道德高尚的人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推崇,无德不贵,有德才贵。儒家的德治思想体现在方方面面,道德教化、道德感染与道德浸润,是其方式与特点。《颜氏家训》中说:“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其意是说,一个人如果与道德高尚的人在一起,自然就会受到熏染与影响,就会“见贤思齐”,达到一种以文化人的境界。荀子还有天生人成的以文成人的说法。当人人君子,达到“比屋可封”的时候,也就达到德治的目标了。
    我要谈的第三方面就是德治主义如何实现的问题。儒家文化注重德治,德治具体实施是礼治主义,其重要的途径就是礼法并行。“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大家知道,无论是荀子、太史公还是贾谊,都有此类表述。也就是说,儒家所强调的是,既要“禁于未然之前”的礼,又不能废“禁于已然之后”的法,礼法相辅而行。实际上儒家所说的是,道德感化、社会规矩的作用,就在于将一个人在犯罪之前,就把他的念想克制住了,这就是礼的作用。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灭山中贼易,灭心中贼难。儒家所说的德治,就是灭心中贼,心中无贼则天下无贼。儒家并不否定法的作用,但孔子讲:“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所以有德性有温度的法,才是良性的法,否则,就是恶性的法,德是法的价值根源,法是德的底线。德是粮,滋养生命;法是药,可以治病。
    我要谈的第四方面就是王道政治是儒家治理的最高境界。在腾讯组织的一次年度思享会上,我曾说过这样的话,中国作为大国的崛起势不可挡,但中国崛起应以中华文化作为价值支撑,必须是内施仁政、外用王道,这才是真正的崛起。处理国际关系,我们是以德服人,不是以力服人,这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对内施行仁政,就是要惠民,荀子在《王制》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莫若惠之”,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惠民、爱民,让老百姓有获得感。安政就安“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只有“安政”,才会实现荀子所推崇的“平政爱民”的治理境界。
    最后,我以荀子的一句话作为结束,他在《荀子•解蔽》中说:“知贤之为明,辅贤之为能。”此“明”,此“能”,显然是儒家德治思想对中国当代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启示。由于时间关系,我就讲到这里。
    谢谢大家!
    录音整理:齐金江 陈金海 陈以凤 陈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