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中医 >

孔子的养生观:一仁、八不、三戒、九思

http://www.newdu.com 2022-11-11 中国孔子网综合 newdu 参加讨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一生东奔西走、颠沛流离。尽管如此,他仍享有73岁高龄。综观其思想言行,其中也不乏闪耀着一些精辟而独到的养生观。
    一仁
    “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也充分体现于他的养生观点上。“仁者不忧”“大德必寿”无疑成了其养生之纲领。“君子坦荡荡”,仁爱之人总是注重修养的不断提高和人格的自我完善,心宽胸广、以诚待人,光明磊落、浩气长存,自然就会有益身心、健康长寿;相反,“小人常戚戚”,无耻之徒由于成天满脑子尽想着如何趋势就利、钻营取巧,从而导致心胸狭窄、优柔寡决、勾心斗角、耗心劳神,于是也就只能止步健康,无缘长寿。
    孔子更对老年人谆谆告诫说:“……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这个“得”字不外逐名逐利,岁数越大,越应警惕,晚清小说《官场现形记》中描写一个当过官的老人,久病在床,早就“门前冷落车马稀”了,可是在病危的时候,还要过把官瘾。于是两个仆人站在房门口,拿出旧名片来,一个念道:“某某官长驾到!”另一个人说:“老爷欠安,挡驾。”这样演习了几遍,他才合上了眼睛。试想这样对失去官位耿耿于怀的人,还能长寿吗?
    “仁者”是长寿的。怎样的人不是“仁者”呢?(《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阳货》)又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是《论语》中罕见的重复,可见孔子对“巧言令色”的反感了。什么是“巧言”?就是吹、拍、盖。什么是“令色”?就是会使脸色作伪。这样的人假言伪行,装腔作势,煞费心机,就难怪“小人常戚戚”了。
    唐代韩愈对孔子所说的“仁”作了高度概括:“博爱之谓仁”(《进学解》)。仁者,就要有一片爱心,胸怀广阔,淡泊名利,心理平衡。这些都是长寿的根本。“仁者寿”,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八不
    八不在饮食方面,晚年孔子总结出了“八不食”原则,即“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可以用现代语言进一步将其归纳为2个方面:色味方面,变色、变味者不可吃;制作方面,烹调不当、佐料不妥者不吃。病从口入,在遥远古代,孔子便如此讲究吃东西,那么,在当今社会,我们自然就更应该有足够的理由,去特别留意和高度重视我们餐桌上的安全了。
    孔子不挑食,可八种食物却坚决不吃,分别是:不新鲜的粮食及肉类,不合季节的食物,颜色不好看的食物,味道不好闻的食物,切割得不合规矩的肉,烹调不当的食物,调料没放对的菜肴,从市场上买来的酒肉。
    八不食中有一些涉及礼仪问题,也有一些涉及食材选择问题,就是现今热议的食品安全问题,对于防止病从口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只吃七分饱,小病可食疗
    美味佳肴的诱惑难以抵挡,但孔子可以克制住口腹之欲,只吃七分饱。暴饮暴食是养生的大敌,不仅增加肠胃负担,还会导致心气不足,诱发心脏病。此外,吃太多还会导致肥胖、大脑缺血缺氧等。要做到七分饱,必须细嚼慢咽,感受自己饥饿程度的变化,有似饱非饱的感觉时,哪怕再想吃,也应该马上撂筷。
    重食医
    孔子非常重视食疗,对常见的一些小病有一套饮食化解的方法。如今的人们往往忽视了食疗的重要性,一生病就去医院打针输液,滥用抗生素。中医讲“药食同源”,就是强调很多食物具有药用价值。食疗前应辨别自己的体质,是虚是实,是寒是热,选择对症的食物。比如,容易失眠的人可以吃些含钙多的牛奶、豆制品;学生等用脑较多的人群,最好吃些花生、
    核桃、榛子等富含亚油酸的坚果;爱发脾气的人要常喝萝卜汤,疏肝解郁。
    “食不厌精”并非是指追求饮食的精美。孔子所处时代,烹调技术比较粗糙,吃的谷物往往伴有未脱尽的壳。所谓“精”,只是挑选优质好米,以免病从口入。
    如今的问题,恰恰与当时相反,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人们吃的越来越精细,反而容易导致便秘等问题。对于当代人而言,最好“食不厌粗”,适当吃些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做到粗细搭配,对心脑血管疾病等高发慢性病的防治大有好处。而“脍不厌细”是说切肉要细致,细嚼慢咽,有助于消化。老年人、脾胃病患者、肥胖人群更要充分咀嚼。
    吃肉不能比粮食多
    即使餐桌上摆放着各种诱人的肉食,也要控制,不要超过主食的量。肉吃多了伤脾胃,要注意与谷物搭配,饮食要均衡。
    孔子的说法得到了现代医学的充分论证。吃肉太多不仅会让脂肪在体内各处堆积,诱发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还会增加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因此,吃肉要科学,以多禽少畜、多鱼少肉、荤素搭配为宜。禽肉和鱼肉,肌纤维相对较短,容易消化,脂肪含量也低,可以保护心脏,预防高血脂。就餐中,吃肉要保持“意犹未尽”的感觉,吃到口舌发腻才停筷就已经伤身体了。
    饮酒适量,不可失态
    相传孔子酒量很大,但从不失态,“不乱”便是孔子喝酒的标准。
    每个人的酒量不一样,喝酒要掌握好分寸。如果一个人的酒量是4两,喝1两最为合适,小酌不仅怡情,还能起到活血化淤的作用。喝超过酒量的3/4 就属于过量饮酒,严重伤肝、肾不说,还会失态。酒一下肚,肉也会多吃,从而引发多种疾病。长期酗酒,容易产生精神依赖,常因情绪激动而酿造家庭和社会悲剧。想喝酒不伤身,除了控制量,还要注意不要空腹饮酒,或把多种酒混着喝。
    三戒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年轻时,血气未定,要严禁迷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正旺,要严禁争强好斗;年老时,血气衰弱,要严禁贪得无厌。从中不难看出,孔子这段话的初衷,是要让人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心态、权衡利弊选择中庸之道,同时也要杜绝偏激走极端。拥有一颗难得的平常心,才是健康之源,长寿之本。
    九思
    九思即“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维、见得思义”。分别指,看要想到看明白没有、听要想到听清楚没有、神态要想到是否温和、容貌要想到是否恭敬、言谈要想到是否诚实、处事要想到是否谨慎、疑难要想到是否要求教、愤怒要想到是否有后患、见到有所得到要想到是否理所应得。可见,无论从日常生活中的视听相貌、言行举止,还是更深一层的思考问题、社交处事等各方面,孔子都提出了详细而具体的规范和要求。只有完全做到了这些,才能在心灵和肉体方面达到高度的和谐与统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最终成为孔子心目中能真正“长生不老”的理想之人。(综合:光明网、国学精粹与艺术生活、古方养身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