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历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从腊月二十三到腊月二十九,磨豆腐扫房子,每天都有事情占着手,一直忙到除夕。 资料图:农历小年将至,地处青藏高原的西宁街头年味儿十足。 马铭言 摄 这个节日很有意思。日期不定,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三,有的地方则是腊月二十四。但不管怎样,劳碌了几乎一整年的人们,都会筹划着过一个舒服的新年。 小年,正是过年的开端。 “二十三,糖瓜粘” “过年谣”流传于各地,个别字词虽略有不同,但开头一句几乎都是“二十三,糖瓜粘”。所以说,“吃糖瓜”是小年很重要的一个习俗。 糖瓜的主要原料是麦芽糖,还要掺上一些黄米,熬制而成。它的粘性很大,如果拉伸成长条,就叫“关东糖”;搓成扁圆形状,就叫“糖瓜”。 冬天可以把糖瓜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很坚实,但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凉凉的,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资料图。张鹏翔 摄 古时,糖瓜又叫“胶牙饧”,“饧”就是糖,名字就介绍了这种面点的粘性之大。大诗人白居易写过一句“岁盏后推兰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说明这种糖在那时已经是比较流行的节令食品了。 祭灶送灶君 糖瓜还有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要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作为“祭灶”物品,送给“灶王爷”。 “灶王爷”又称灶王、灶君。民间一直有这样一个传说:“灶王爷”原本是一位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最终沦落到靠乞讨为生。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家门口,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他仍有羞耻心,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便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每户人家的善恶,大年三十或正月初一再回去。 民间年画上的“灶王爷”,形象总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头,有时候还配上“灶王奶奶”的画像。依据风俗,人们要在小年祭灶送走灶王爷,还要端上一盘糖瓜。 资料图:民众在“春姑娘”的带领下祭拜灶神。 王中举 摄 具体仪式,大概是先要把旧像揭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把一块黏稠的糖瓜粘在灶王嘴上,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即为“辞灶”。 民俗学专家萧放说,祭灶是传统小年的重要节俗,灶君的名称在战国时已出现。民间日常生活中免不了磕磕碰碰,人们担心灶神打小报告,于是便跟它套近乎,俗称“媚灶”。给灶王爷供灶糖时祈祷“辛甘臭辣,灶君莫言”,期待他上天后多说好话。 小年“忙年”:扫房赶尘贴窗花 在国内不同地方,小年的日期不太一样。据萧放考证,北方多是在腊月二十三,南方多在腊月二十四。 “清朝以前基本都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之后才出现了这种时间上的变化。”萧放说,就这个民俗而言,文化空间会有地域性差异,里边折射的其实是历史的差异。 资料图:农历腊月廿三小年儿来临,北京东岳庙举办迎新春送春联活动,参与者甚众。 富田 摄 无论如何,小年拉开序幕后,人们正式开始“忙年”:打扫屋子,准备新年团圆饭的各种食材。祭灶之后,要“赶尘”,就是大扫除,家里的铜器要擦的十分光亮,同时洗澡理发,寓意除掉过去的晦气,迎接吉祥的新年。 “写大字”也是过小年的一种习俗。这里,“写大字”就是写春联,贴在大门上的,会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之类的句子,表现美好愿望。手巧的人,已经开始做剪纸、贴窗花了。 “民间认为,送走灶神到过年这段日子,叫‘百无禁忌’,没有灶神管着,做事情比较随心一点。”萧放说,民俗有时也很有“弹性”,很有趣,“实际上是老百姓的自我调节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