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公布了湖北荆州龙会河北岸墓地、湖北荆州胡家草场墓地等4项重要考古成果,其中,湖北荆州龙会河北岸墓地三二四号墓出土战国楚简324枚,载有东周时期12位楚王谥号和部分楚国高级军事职官名称,以及周武王、周公旦相关事迹,部分内容不见于典籍,为佐证西周初年重大史实,研究楚国历史和政治军事思想等提供了重要资料。湖北荆州胡家草场墓地十二号墓出土简牍为历年来我国单座墓葬出土简牍数量之最。 湖北荆州龙会河北岸墓地M324出土楚简中出土的竹简,内容疑与西周初年“周公辅政”相关。 在此次公布的考古成果均发现自各地基本建设考古项目。湖北荆州龙会河北岸墓地三二四号墓出土战国楚简324枚,载有东周时期12位楚王谥号和部分楚国高级军事职官名称,以及周武王、周公旦相关事迹,部分内容不见于典籍,为佐证西周初年重大史实,研究楚国历史和政治军事思想等提供了重要资料。湖北荆州胡家草场墓地十二号墓出土简牍4546枚,为历年来我国单座墓葬出土简牍数量之最,内容包括历谱、编年记、律令、经方、遣册、日书等,种类丰富,是我国简牍考古上的一项重要成果,将有力推进相关领域的研究。陕西西安长安区北里王汉代积沙墓,为我国较早出现的砖室墓,造型别致,做工精美,体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墓葬时代、墓主信息明确,为研究西汉晚期高等级墓葬的葬制葬俗提供了重要材料。陕西西安南郊焦村墓地,发现两座目前所见十六国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相对完整、随葬品较为丰富的墓葬,出土文物带有浓郁的时代特征,体现了民族融合大背景下文化相互影响与交融的特点,许多规制与建造方法开后期墓葬之先河。 与会专家对各项成果都给予高度评价,并对后期简牍整理、墓葬保护、壁画修复、开展多学科研究等提出意见建议。 湖北荆州胡家草场墓地M12出土西汉简牍 为配合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项目建设,2018年底,荆州博物馆对胡家草场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古墓葬18座。其中,M12出土一批西汉简牍,尤其引人瞩目。 这批简牍出土于椁室头厢西北部、置于两件竹笥内,分为竹简、木简、木牍三种,总数量4546枚,主要内容包括历谱、编年记、律令、经方、遣册、日书等。 历谱简有两种,分别在其首简的简背上书写有篇题《历》和《日至》。《历》简100余枚,记载了从汉文帝后元四年(公元前160年)起,下推至公元前64年之间的每月朔日干支。《日至》简102枚,记载了从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起,下推至公元前41年之间的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之日的干支。所见《历》简以十月为首,《日至》简以冬至为首,据此推测,这两种简的编订应在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公元前104年)之前。 编年记简70枚,记载秦昭王至汉文帝时期的国家大事,每年一简。所记内容与传世文献记载基本相符,有少量歧异。如,19号简“卅二年,行在楬石”,《史记·秦始皇本纪》作“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简文“楬”,《史记》作“碣”。 律令简1500余枚,均有目录和篇题。目前所见律名有:盗律、囚律、关市律、效律、告律、捕律、兴律、厩律、亡律、复律、钱律、贼律、具律、襍律;令名有:禁苑令、户令丙等。 经方简1000余枚,记录了45种传统方技,包括治病、保健、育儿、种植、养殖等。如,767号简名为“令齿白方”,记载道“以美桂靡之百日,而齿白矣”,这是古人使用中药桂枝或桂皮,让牙齿变白的方法。 专家认为:这批西汉简牍,数量多、保存好、种类丰富、价值重大,为历年来我国单座墓葬出土简牍数量之最。专家建议,加快保护、整理和研究工作进度,在整理、出版过程中注意考古学方法的应用。 湖北荆州龙会河北岸墓地M324出土楚简 为配合207国道荆州段改扩建工程,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荆州博物馆在秦家咀、龙会河北岸墓地发掘古墓葬416座。其中,龙会河北岸墓地M324出土战国楚简324枚。 这批楚简出土于椁室头厢内,根据竹简形制和文字风格,可以初步分为两类。 第一类简,较长,整简长约44厘米,字体为典型的楚文字。简文中有文王、成王、穆王、庄王、共王、康王、灵王、平王、昭王、惠王、简王、声王12位楚王谥号,与《史记·楚世家》所载楚王世系相合。如,272号简“成王即位五岁,乃春於焚桃”。 第二类简,稍短,整简长约41厘米。简文记载有周武王、周公旦相关事迹。如,14号简“王若曰:旦!呜呼!敬哉!”又如,201号简“……武王是□,见王吴(娱)德;王其□思元弟卑(俾)作辅,以□王家,是□休。”这类似于《尚书·周书》《逸周书》行文句式,疑与西周初年“周公辅政”相关。 据介绍,目前,荆州博物馆已成立整理小组,全力推进简牍整理研究工作。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正在编制出土简牍脱水保护方案,整理、研究成果也会尽快刊布。 专家认为:这批新出楚简,为研究《尚书》类文献传承、西周初年若干史实以及楚国历史大事、政治军事思想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陕西西安长安区北里王汉代积沙墓 陕西西安长安区北里王汉代积沙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办北里王村北侧,千林郡小区二期用地范围内。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自2018年6月7日开始对这两座积沙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至2018年11月16日,现场田野发掘工作基本完成。共发掘“甲”字形墓葬2座,出土釉陶器、铜器、铁器、玉石器等各类文物200余件。 一号墓位于北侧,由斜坡墓道、甬道、墓室和椁室四部分组成,墓道位于墓葬东部,可分为明挖墓道和券顶墓道两部分,砖椁之下有12层砖砌基础,基础之下至墓底之间还有2.5米积沙,椁室基础直接建于积沙之上。 出土釉陶壶、樽、罐、鼎和铜熏炉、铜盆、原始瓷壶、铜车马器、陶砖雕灯等30余件。砖椁封门东侧椁箱底部出土有墨书砖1件,铭曰“此五十二宜春侯椁馀□”,为该墓墓主人身份的判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号墓位于M1南侧,由斜坡墓道、长方形墓室和墓道两侧4个耳室组成。墓道内填土为平头小圆夯平层夯筑。墓室竖穴土坑结构,平面近方形。砖椁位于墓室中部,长方形砖券结构,东、西两侧有三层砖封门。砖券亦分为内外两层,由模制楔形砖砌成,内圈变涂朱砂。出土有铁剑、铜镜、玉鼻塞、肛塞、铜钱、剑格、铁棺钉等文物。 专家认为:本次发掘的两座墓葬规模大、等级高,制造精良,代表了西汉晚期较高的建筑工艺与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墓主人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是研究西汉晚期高等级墓葬葬制葬俗的重要材料,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建议加强对考古发掘区域的保护、展示工作。 陕西西安南郊焦村墓地 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航天基地西安鑫苑世家项目(原名鼎润新城)范围内,发掘了2座十六国时期墓葬,(发掘编号为M25、M26)。这两座墓葬规模巨大,尤其是M25墓道长达60米,深度达18米,前、中、后三个墓室,且有壁画,随葬器物较丰富。是关中地区发现的十六国时期最大的墓葬。 M25为长斜坡墓道前、中、后三室土洞墓。坐北朝南,自南向北依次由墓道、第一过洞、第一天井、第二过洞、第二天井、第一甬道、前室、第二甬道、中室、第三甬道、后室组成。 三个墓室均为长方形土洞结构,墓室角均有生土雕成的柱础和方形角柱,可能为穹窿顶或四角攒尖顶。三个墓室的四壁均有壁画装饰,保存状况较差,可见仪仗图,翼兽图,部分题记。文物保护技术人员现场及时保护并揭取。 发掘共出土文物武士俑、釉陶马、方形釉陶扁壶、银饰、铜钱等68件。其中出土的合欢帽俑、十字髻女俑是关中十六国墓葬中的典型器物。 M26在距M25以西32米处,为长斜坡墓道前后室土洞墓。坐北朝南,自南向北依次由墓道、第一甬道、前室、侧室、第二甬道、后室组成。出土文物骑马俑、九盘连枝灯、陶罐、帐座、铁镜等12件。 专家认为,该项目发现的十六国大墓,是目前发现的十六国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相对完整、随葬品较为丰富的陵墓,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