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有句老话,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历史长河中从来不缺男人与女人、男人与男人、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故事。在《东周列国志》第一回中,有“周、召二公同心协力”、“任贤图治赖宣王”,说宣王“勤政”。第二回里评价 “于赫宣王,令穗茂世。威震穷荒,变消鼎雉”,总体说来还算较为中肯。而第二回的主题说周幽王“戏诸侯”,两相对比,周宣王和周幽王显然是两种君主。那么,在周宣王时代里即便是能数得过来的就有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等十多位名臣,这些名臣大多数没有活过周宣王,到周幽王即位后,很多就已经先去,而剩下来的又都年老,新君即位权力进行重新分割,人与人之间的故事也便更加丰富起来。 周宣王临死前“召老臣尹吉甫召虎托孤”,这是极为绝密之事。作为掌握实权的重臣,应该是有相当政治觉悟的,就是不会把天子所言轻易透露给任何人。可是当召虎出得宫门,就给太史伯阳父说周宣王的重病是因梦见厉鬼操弓矢射之,认为当年童谣的亡国诅咒已在周宣王身上应验。这个伯阳父既是太史,担负着记录历史的重责,也就是说这段历史的传承正是来自伯阳父。当年对“月将升,日将没;桑弓箕袋,几亡周国”的末日预言,就是出自这个伯阳父。当召虎透露天子将要驾崩的绝密之事,伯阳父更是说:“妖星隐伏于紫微之垣,国家更有他变,王身未足以当之”,以朝臣之身私底议论天子之事,在周人看来可谓不道,尹吉甫才要说:“天定胜人,人定亦胜天。诸君但言天道而废人事,置三公六卿于何地乎?” 这个伯阳父在后来“泾、河、洛三川地震”时,又跟朝中臣子赵叔带私自议论国家之衰,更是说国家大变当在“十年之内”,这显然就不是什么忠贞良臣,反倒是更像说闲话的臣子。当然诸如尹吉甫、召虎、赵叔带等臣与伯阳父这种对大周王国持悲观主义的臣子相交,本身说明这些老臣随着年龄的增长,掌握朝政的能力也在逐渐衰弱,导致只能在私底下讨论国家大事,而不能堂而皇之的站在朝堂上据理力争,或许可以说成是 “勿谈国事,只说闲话”。当然,这些只能说闲话的老臣们寿命有限,在周幽王即位不久就相继而亡,权力的洗牌也非常顺利,周幽王的身边出现的是虢公、祭公与尹球,书中说“皆谗谄面谀之人,贪位慕禄之辈,惟王所欲,逢迎不暇”,也就是所谓的小人。说闲话的不会害人,而小人可就不同了。 赵叔带与伯阳父的闲话刚说,虢公石父就从探子处得悉内情,连夜跑到深宫中给周幽王打小报告,说赵叔带谤毁朝廷,妖言惑众。小人最擅长的就是把白的说成黑的,把好的说成坏的,正好又遇到周幽王这个不重视朝政之事的天子,虢公石父诋毁赵叔带就是在暗示周幽王,说我虢公是天子你的好臣子,那个赵叔带跟我们不是同道人。这就为后来周幽王罢免赵叔带的官职起了铺垫作用。此后赵叔带在朝中再无立足之地,便只能带领族人远离天子,迁徙晋国。书中说的是“谏诤路绝,贤豪解体”,朝中没了贤人,闲人们也不再说闲话,后来就是伯阳父也很少再跟朝臣们说闲话了,毕竟那些小人安插了太多探子,就是伯阳父想说闲话,也要担忧赵叔带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 不幸的人总有更多不幸,西方人的《圣经》里有“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周幽王的身边小人多也就算了,后宫中两个最著名的女人却是怨妇。一个是申后,自从褒姒入宫而后,就是凄凄惨惨戚戚。申后作为后宫之主,显然是情感管理上过于强硬,即便是周幽王金屋藏娇,也是“留褒姒于别宫”,这就是怕申后。而申后“不胜其愤……忍气不过……浊乱宫阑……忧闷不已”,这是不给天子面子,周幽王即便是怕申后,自也会心生厌恶。而褒姒这个女人也表现的很是狡猾,在申后当面问罪而后,就是“嘿然无言”,行为上则是“仍不往朝正宫”,这是什么行为?这是不尊重王后,在后宫之中就是大逆不道的。因此是申后也好,褒姒也罢,应都不是什么好女人。 而周幽王的嫡子宜臼,也就是申后的儿子,得悉母后受辱,竟是不顾父亲的颜面,私自入得别宫中撕打褒姒,这完全就是纨绔子弟作风。儿子打老子的小老婆,这还了得,周幽王恼羞成怒,直接就把宜臼逐出都城。宜臼就到母舅之家申国避难去了,这是其后镐京之乱的直接诱因。而怨妇褒姒的表现是什么,当然就是“呜呜咽咽,痛哭不已”,再其后则是与虢石父、尹球私相为谋,终于废掉宜臼太子之位。后宫与朝臣狼狈为奸,这是大忌,可是褒姒就如此做了,而周幽王居然任之听之,镐京之乱的悲剧也就不可避免。 终周幽王之朝,说闲话的,打小报告的,纨绔的,幽怨的人形形色色,来了又去,末日之时,当属此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