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资源 >

被奉为教子典范的孟子母亲 也曾对孩子撒过谎?

http://www.newdu.com 2022-11-11 光明网 杨海文 参加讨论

    
    资料图 
    孟子为什么能成为思想家的孟子、圣贤的孟子?如果让母亲们来回答,一定会说孟子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孟母。《孟母断机祠赞》说:“有母若孟,厥子乃贤。有子若孟,母德著焉。”“孟母教子”有哪些故事?这些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是如何形成一种传统的?在讲好中国故事、挺立文化自信的当下,这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孟母教子”包括五个故事,涉及两个时期的孟子:一是小孩子时期,二是成年人时期。小孩子时期包括三个故事:第一个是“杀豚”,第二个是“三迁”,第三个是“断机”(又称“断织”)。成年人时期包括两个故事:第一个是“休妻”,讲离婚的事;第二个是“忧齐”,讲孟子在齐国的时候,齐王不用他,因而脸上有忧色,母亲开导他。在某种程度上,“杀豚”“三迁”“断机”“休妻”“忧齐”具有先后发生的次序。
    西汉就有了这五个故事,但它们的生成经历了一个过程。西汉初期,韩婴的《韩诗外传》讲了三个故事,依次为“断机”“杀豚”“休妻”。西汉末年,刘向的《列女传》讲了四个故事,依次为“三迁”“断机”“休妻”“忧齐”。说是四个,实际是去掉了“杀豚”,保留了“断机”“休妻”,新增了“三迁”“忧齐”。西汉总共形成了五个“孟母教子”的故事。
    韩婴、刘向讲这些故事,各自的表达方式也不一样。韩婴讲的三个故事,均见《韩诗外传》第九卷:第一章讲前两个故事,第十七章讲第三个故事。为何中间隔了那么多篇幅呢?与《韩诗外传》不同,刘向把四个“孟母教子”的故事,集中地放在《列女传》第一卷《母仪传》“邹孟轲母”的条名之下。
    西汉已经确立五个“孟母教子”故事的基本形态,但有意味的是,这五个故事从来没有在某种特别有影响的历史文献当中(甚至包括《三迁志》)集体出过场。唯一把它们全部讲上一遍的,可能是明代陈士元写的《孟子杂记》。《孟子杂记》卷一“孟母”条以及紧接的“孟妻”条,算是把这五个故事完整地放在了一块。这一现象让我们更加觉得:“孟母教子”故事的传承,在本质意义上,不是依靠文字记载,而是依靠实实在在的言传身教。从文字记载的角度考察“孟母教子”故事,只是做学问的方式。“孟母教子”真实的内涵在于言传身教,真正的精神在于不言之教。
    “孟母教子”的五个故事,流传较少的是“忧齐”,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三迁”“断机”,最有噱头的是“杀豚”“休妻”。我们先解读一下“杀豚”“休妻”这两个故事。
    “杀豚”最原初的版本,当是《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讲曾子杀猪给小孩吃。韩婴把它嫁接到孟母身上,但刘向为什么不讲呢?且看吕祖谦如何认为孟母骗了孟子两次。邻居在杀猪,孟子问母亲:杀猪给谁吃?孟母说:给你吃。在吕祖谦的《丽泽论说集录》卷五看来,邻居杀猪,根本不是给孟子吃的,这是孟母第一次骗孟子;孟母买猪肉给孟子吃,这是第二次骗孟子。很多故事、格言确实隐含逻辑的漏洞。人们常说的“金钱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其实就有逻辑的矛盾。你可以说“杀豚”确立了诚信的主题,可它同样潜在包含了欺骗的主题,所以这个故事的传播会受到一定的阻力。
    “休妻”这个故事是西汉时期性善论对于性恶论的一次小小的胜利。关于孟子休妻,最早的说法来自《荀子·解蔽篇》:“孟子恶败而出妻。”荀子认为孟子是离了婚的。郭沫若写过一篇《孟夫子出妻》的小说,认为孟子怕经常跟妻子有身体接触,自己的元气被伤害,就把妻子赶跑了。到了韩婴、刘向笔下,孟子离婚是没有离成的,因为孟子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有一位懂得姑母之道的母亲。《礼记·檀弓》有不少讲圣人离婚的记载。韩婴、刘向无法改动那些记载,而对孟子“休妻”的故事进行改写,颠覆了荀子的结论,明显是为了维护孟子的声誉,由此可见西汉时期孟子的地位正在不断上升。
    有的故事比其他故事流传更广泛,不是没有缘由的。譬如,“断机”这类故事既可以发生在母亲与孩子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妻子与丈夫之间。据《后汉书·列女传》记载,这个故事就曾移植到乐羊子妻身上,她借此鼓励丈夫勤奋读书。在“孟母教子”的五个故事里,最有生命力、影响力的就是“三迁”“断机”。
    “三迁”涉及环境,属于外因;“断机”涉及勤奋、努力,属于内因。这两个故事,一个牵涉外因,一个牵涉内因,合外内之道,把外因与内因结合在一块,构成了母亲教育小孩的一种最好的方式。这个道理人人都能把握,并没有太深奥的玄机。它很简朴,只要你有一颗慈爱之心,就能做到。具体到环境对于小孩的意义和小孩一定要好好学习、勤奋学习这两个方面,每一位母亲都可以成为孟母,都可以像孟母那样教育好小孩。
    从“孟母教子”由故事形成传统的角度看,“三迁”“断机”所起的作用最大。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开篇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隔了四句,又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童蒙读物。把“孟母教子”故事由“五”的结构变成“二”的结构,亦即浓缩于“三迁”“断机”两个故事,是《三字经》独具匠心、洞若观火结出的硕果。
    像“三迁”“断机”这类故事,不仅要通过《三字经》等童蒙读物,讲给母亲听,讲给孩子听,还得借助人们喜闻乐见的载体,譬如判词、戏曲,讲给老百姓听。以唐代打官司为例,一般人没什么文化,必须请有文化的人帮着写判词。《全唐文》有两篇判词,一篇说“训子多方,布被推贤于孟母”,另一篇说“适彼乐土,虽美择邻之词”。意思是说:你们一定要像孟母那样,好好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判词在民间流传较广,是活生生地推动“孟母教子”由故事到传统转进的动力。宋元以后,戏曲在这方面也起到了巨大作用。京剧就有两出戏《孟母三迁》《孟母断机》,专门演绎孟母如何教子。古代社会,知识被读书人垄断,戏曲对于普通老百姓获取文化、提升品德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
    话还得说回来,“孟母教子”之所以能由几个简单的故事形成一种深厚的文化传统,根本原因是它所表达的道理虽然“卑之,毋甚高论”,但却“放诸四海而皆准”。言外之意,它与文字记载是否多、是否深刻的关系不是很大,更不是必然的。从这个角度看,无论判词、戏曲,还是历代文人写的墓志铭、神道碑,诸如此类的文字记载都只是表象的。真正能让孟母深入人心的东西,不是文字记载,而是心心相印的人心本身。唯其如此,人们相信“孟母教子”不只是几个故事,而是跟自身生命密切相关的传统。只有生活在这种传统当中,人们才能把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那种血脉关联紧紧地维系在一起。
    “孟母教子”由故事形成传统,实质是“平常心是道”使然。有见于此,统治者对于孟母做过很多表彰,元、清两代尤甚。1316年,元代封孟母为邾国宣献夫人。此前的1308年,孔子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后此的1330年,孟子被封为邹国亚圣公。元代对孔子、孟子的尊奉,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仔细辨识1316年、1330年这两个时间,可知对孟母的最高表彰先于对孟子的最高表彰,其间仿佛有统治者因敬重孟母而更为尊崇孟子之意。1738年,清代改封孟母为邹国端范宣献夫人。
    孟子被称作圣人,孟母是否也可以称作圣人呢?这里讲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1923年旧历二月二日,时值孟子诞辰日。邹城开了一个盛况空前的妇女大会,据说参加者有上万人。她们倡议把孟母当作整个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而且用了一个词——亦是笔者在孟子学文献中第一次所见——把孟母称作“女圣人”。原文是这样说的:“孟母为肇启亚圣之女圣人,三迁教子,七篇传家,尤足为万世女范。”
    不管能否被称作女圣人,孟母永远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认可的最优秀、最伟大的母亲。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孩子步入社会后,见贤而不思齐,见不贤而不内自省,何尝不是母亲的担忧?对于母亲,人们一生一世在感恩,生生不息在回望。以孟母为代表、以孟子诞辰日设立中华母亲节的文化自信,即是植根于“孟母教子”这个源远流长、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之中!
    原标题:孟母教子仅几个简单故事为何能成为文化传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