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跟着古圣先贤学习“修身养性”的智慧

http://www.newdu.com 2022-11-11 中国孔子网 newdu 参加讨论

    近日,多则有关暴力伤害的社会新闻让我们唏嘘不已、倍感遗憾。
    人生在世,贵在对自我的修养、把控和管理。多多修身养性,才能保持人性的善良、和谐。不修德行的人,以或粗野或狡猾或市侩的嘴脸行于世,丑陋无比。虽金玉其外,亦败絮其中。
    其实如何“修身养性”,一直是中华民族千年不易的话题。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生活压力增大,精神世界荒芜,更需要注重修身养性来提升、丰满自己。
    但看几千年来,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天下,道家提倡养性以尽天年。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仍闪烁着不朽的光芒,那么,就让我们一起从古圣先贤的主张中感悟、学习修身养性的智慧吧。
    
    孔子: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他一生不懈地教化民众,要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修身为第一要。
    孔子说: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而修身的先决条件是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要努力观察和研究事物,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断获取高深的知识和智慧。有了高深的学问和智慧,就能心诚意实,言行一致,即使无人在时,也照常遵守道德准则,保持情绪平稳,平常心,没有忧患,很好地修身。
    孔夫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就是教化和教育,做有文化涵养的文明人。 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学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学是修身的前提和基础。好学的人是不讲究吃和穿的。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也是孔子树立的修身典范,孔子曾多次大加赞赏。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还向鲁哀公推举颜回,说“不迁怒,不贰过”称颜回是最好学之人,当然也是修养最好之人。孔子要求他的弟子都能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做到每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帮别人出谋和做事都要尽心尽力,和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老师的传授要时常温习,这样才能很好地修身养性。
    孔子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不论是皇帝还是普通老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作为根本的要求。孔子说,“其本乱,而末治否矣”。其意是说,人都不修身,没有教养、涵养,没有做好社会德行教育,社会就不能很好地安治。只有全社会都重视道德教育,有教无类,以修身为教育之本来达到国家的治安和强盛。
    王阳明:静亦定,动亦定
    儒家的“修身养性”,主要是在格物致知、知行一体、慎独克己上下工夫,从而使心“定”下来,达到明代大儒王阳明所谓的“静亦定,动亦定”的境界。意思是,无论是平顺之境,还是逆险之境,都能保持心定,从而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成熟稳妥地去把事情做好做成。所以儒家的“修身养性”,主要目的是求“心定”,从而以更好的心态去入世和做事。
    如何修心,从而让自己的心境澄明,能够客观公正地认识事物,并产生本能的处置方略,是现代人感兴趣的。王阳明在《传习录》里谈到两种修心的手段:培植正念和消灭杂念。两者缺一不可。
    培植正念就是关注和发展积极的方面,忽略对负面的关注和投入。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就是专注于培育积极的方面。王阳明说:时时保有良知,就像火炉,私欲杂念就像雪花,当雪花碰到火炉自然就化为乌有了。现代心理学中的积极心理学,即是持此理念。
    消灭杂念就是专注于消灭负面思维和情绪,只要冒头,就全力去克制,“如拔肉中刺一般”,坚决而及时。阳明一次在带领学生们野外实习时,遇到这么一件事:他看到一片庄稼长势特别好,不禁夸赞这块田地的水土肥美,他的学生告诉他,这块地就是前不久一个破产的农民要贱价卖给阳明的那块地,当时阳明了解到这个农民只有这块赖以维生的土地,就拒绝了。阳明此时一听,不禁“啊”了一声,但是随即又“啊”了一声,接着就坐下来盘腿打坐。一直过了一个时辰,才站起来。这就是阳明所倡导的要时时省察克治,一有私欲即马上拔除,不给它在心中发育的机会。第一声“啊”,是阳明发现错过了一块好地,但他随即惊觉这是一个私欲,于是有了第二声“啊”,然后就坐下用心除私欲。
    老子:道法自然
    道家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先秦时代的哲学家老子为其创始人,流传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道家文化主旨的“道法自然”,规律生活进而能修身养性,对于浮躁又急功近利的现代人来说,就是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循自然规律,早睡早起,摒弃不良习惯,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身心健康的效果。
    老子首先提出“自然”的观念来解释“道”和“德”,并以此作为人们的活动准则。《老子》中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为道生万物以及天、地、人的活动过程都是“自然无为”的,并非“道”之上还有一“自然”实体的存在。人修大道,就当效法道的自然本性,顺应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特性,致力于维护自然界的和谐。对于人世间的一切东西,不要强求,要顺应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要知足、知止、知常,使心神平和、精神得到升华。唯有在修道中找到了自己,才能悟出一场大境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