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在历史上有许多称呼:当时的人们称他为“夫子”,夫子就是先生的意思;他逝世的时候,鲁哀公诔文称他为“尼父”,父是尊称;战国人称他“孔子”,就是孔先生的意思;西汉称他“素王”或“先师”,素王就是他有王者之德、王者之风,但是没有王者的位置,所以是“素王”,“先师”指开一代教育万世师表的人物;汉平帝时正式封他为“褒成宣尼公”;北魏孝文帝称他为“文圣尼公”;北周静帝封他为“邹国公”;隋文帝时称他为“先师尼父”;唐太宗尊他为“先圣”,后又改成“宣父”;唐高宗尊他为“太师”;武则天时称他为“隆道公”;唐玄宗升孔子为“文宣王”,“素王”是汉代经学家对孔子的称呼,“文宣王”是统治者正式给他的封号;宋真宗时称他为“玄圣文宣王”,后来又改称“至圣文宣王”;元武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世宗尊孔子为“至圣先师”;清顺治加封号“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后又恢复称“至圣先师”;民国时期仍然派大员来祭祀孔子,并且沿用“大成至圣先师”这一称呼。 历代这些称呼都是褒称,而且这些褒称中有一个共同现象,即大多称孔子为“圣”、为“师”,以“大成至圣文宣王”为例,根据苏洵《谥法》记载,“行道化民曰圣”,意思是说推行自己的道德主张来教化民众,这就是“圣”;“穷理尽性曰圣”,从哲学的角度、心理的角度、人性的角度来穷尽这些义理、穷尽人性,这就是“圣”。关于“文”,苏洵认为“经纬天地曰文”“修德来远曰文”“道德博闻曰文”,这些都是孔子所具备的。关于什么是“宣”,苏洵认为“善闻周达曰宣”,就是把他的美名向四面八方宣扬出来,“诚意见外曰宣”,即内外表里如一。 “大成”是孟子赞扬孔子集三代文化、古今圣贤之大成;“至圣”是说孔子是圣人中的“高大上”,是最高大的一个圣人。“先师”一词在孔子之前就出现了,《周礼》记载“师以贤得民,儒以道得民”,当时有“师”“儒”之分。“师以贤得民”,就是说“师”是以贤明来获得人们的敬重;“儒以道得民”,“儒”是以知识和道义来获得人们的崇敬。“师”和“儒”实际在孔子以前是两种官职,这两种官职都要表率万民,一个是用自己的德行,一个是用自己的知识和道理。韩愈讲得更清楚,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真正承当“先师”之任的孔子是当之无愧的,所以评价孔子最核心的、最主要的就是“师”,从事教育、从事教学、从事人才培养,是孔子终生的事业,也是他影响千秋万代甚至影响人类的一代伟业。本文将主要从下面五个方面介绍孔子的教育思想。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