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理想的人生进阶之路。子思是重视自身修养的儒家先驱之一。他认为,人生在世,首先应当树立远大的志向,而实现远大的志向,就要修养好自身道德,因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比起重视人的外貌来讲,更能打好做人的基础。《孔丛子·居卫》记载了他与齐国国君谈论圣贤与美貌关系的一则故事: 有一次,子思到齐国去,看到国君身边站着一位眉髯英俊的宠臣,齐国国君指了指宠臣,笑着对子思说:“假如容貌可以互换,我将不吝惜把他的长长的胡须送给你。” 子思听后,接着说:“您的说法不是我所希望的。我所希望的是国君能够修习礼义,创造和谐安定的环境,使百姓殷实富足,从而使我能够在您的国家中安心做生意,在交易中互换所需就足够了。有没有漂亮的须眉,并不是我所祈求和担心的。可以回想一下,以前的尧帝,他身长十尺,八彩之眉,相貌英俊,实在是圣人之相;还如舜帝,他身材修长八尺有余,而下巴没有须髯,不过他也是圣人;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一直到周公,圣贤们勤劳不辍,善于思考,致使其身心劳顿。有的四肢伤残,眼睛不好;有的头秃背驼,形象不佳;但他们一样成了圣人。所以,人并不是因为有漂亮的须眉才被称为圣人的啊!人之圣贤在于他的德行之高,怎么会因为是否具有漂亮的容貌来决定呢?我的先君没有胡须,但是天下的诸侯却没有因为没有胡须而不尊重他。由此说来,我只担心人的品德是否高尚,并不担心毛发是不是茂美。” 子思不仅重视道德修养,而且也强调道德与行为的统一。 他认为,修德不是依靠外表的装饰美化,也不是依靠外来的力量监督,而是依靠努力加强自身修养的反求诸己功夫。《郭店楚简》中的《成之闻之》篇记载了反映子思反求诸己思想的言论。他说:“古代的明君,持之以恒地坚持反省自身行为。君王的行为,如果不守信用,人民就不会服从其命令;信用不鲜明,人民也不会显示其乐观的言语。君王如果不能做榜样,人民就不服从君王的命令,不信任他的言行。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能够用道德体现自己的人就微乎其微了。” 子思还认为,个人修身的目标不应因外部条件和自身的穷达际遇所动摇。社会上有道可循时,就用道义统领自身的行为;反之,社会无道时自己就持守道义。人的穷达际遇由时世决定,而立德修身却应由自己时刻坚守。 子思德行守一的修身主张符合《中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庸》中说:“上天赋予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自然本性做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去修养叫做教。道,是片刻不可以离开的,如果能够离开,那就不能称为道了。所以,品德修养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显著。品德修养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时,依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是中的状态,表现出来能够符合节度的称为和的状态。中是天下的大根本,和是天下通达的大道。中和之道是天地人都应该遵循的原则,只有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才能各安其位,万物才能生长繁育。” 子思不重外貌、德行守一的修身之道是先秦儒家修身思想的枢要,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的思想,又开启了孟子“尽心知性、存心养性”的理论源头,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