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孔子的叮咛|知天命,畏天命,善担当

http://www.newdu.com 2022-11-11 《孔子的叮咛》 杨朝明 参加讨论
孔子的叮咛之五十 知天命,畏天命,善担当  
    说到“天命”,人们往往会觉得有几分神秘。孔子很重视“天命”,他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又说君子要“畏天命”,还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孔子为什么重视“天命”,以至于反复叮咛、谆谆告诫?其实都是为了一个沉甸甸的词,它就是“担当”。
    社会需要引领者,需要担当者。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一些事情上,是非选择没那么难,错误明明不该出现,可是令人咋舌的现象竟然层出不穷。问题出在哪里?怎样解决?这就呼唤可堪引领与担当的人。在孔子所处的时代,这样的人就是“君子”,就是“大人”。社会要循正道而行,要不偏离正确的方向,就需要有更多这样的人。
    儒学被称为“君子之教”“大人之学”,就是要培养有气象、格局大的人。孔子认为,君子明是非、知荣辱,方向明确,矢志不移。“君子”这一概念可谓内涵丰富。孔子以“君子”自期自许,强调“志于学”“志于道”,原来他重视的是价值、是信念;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还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原来他强调的是要牢记使命,信念坚定!
    君子的坚持与坚守,在于他们对自己“天命”的认知。孔安国说:“命,谓穷达之分。”郭店楚简《穷达以时》中说“遇不遇,天也”,说的是人的“穷”与“达”往往决定于时势。这里“时”和“天”就是指“天命”,它决定着人的穷达祸福,决定着人生的升降沉浮。如果时遇不佳,即使贤能之人同样无能为力,“天命”与“时”“世道”等紧密相连。“天道”通过“天命”降而在人,赋予人以“人性”。从这里出发,儒家进一步思考“人道”,使人的主体意识反映自身的本质属性,从而沟通“人道”与“天道”。
    孔子“知天命”,乃是认识问题深刻,知道天道运行的规律,了解社会、人生的基本规则。孔子周游列国途经宋国时,与弟子习礼于大树之下。宋国的司马桓魋打算杀掉孔子,拔其树。弟子们劝孔子尽快离开,孔子却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他们在匡地被困时,孔子也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遭遇困厄,却镇定自若,自信“天命在兹”。可以看出,孔子对自己的文化使命有一种自觉意识,有一种“神圣”体认。这种精神,正是古今中外的伟人应对危难、创造伟业的动力与支柱。
    对于“天命”,孔子自然不是挂在嘴边。在孔子那个时代,“天命”已经不是一个神秘的概念,人们认识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众的意志、老百姓的意志就是“天命”,也就是说,“敬天保民”“敬德保民”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人们认识到天命可以转移,即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辅”,有天命还要以德行去配合。君子“知天命”之“知”,自然就包含了对于这种特性的了解与把握,从而清醒冷静,豁达包容,表现在具体的社会行为中,就是积极作为,弘道明德,勇于担当。
    人知天命,就无怨无悔,主动担当,这正是对君子的起码要求。“天命”本身并不神秘,但认识天命并不容易,所以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包含天道运行规律,“知天命”一定是了解社会与人生的规则。因此,只有“知天命”才会“畏天命”。孔子说君子“畏天命”,又说“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通过分析君子与小人对天命的不同态度,他对于君子人格的期待,对于社会担当的赞赏,都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君子有德有位,不仅应该担当、必须担当,而且能够担当,可以主动担当。可以看出,在孔子那里,“天命”与“神圣”有点儿类似。《论语》最后一章记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似乎与《论语》开篇的话相呼应:“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所处是“无道”的乱世,他本人“有德而无位”,但依然“知其不可而为之”。他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他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但他并没有放弃行道的努力,他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他认为,君子面对人生的态度应是,不论显达还是困厄,都不要改变自己的节操。穷达自己无法完全决定,德行则取决于自己。人就要主动作为,积极用世,坚定正确信念,努力完善自己,做有益于社会的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