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杨朝明|践行“天下为公”共筑美好世界

http://www.newdu.com 2022-11-11 《人民政协报》 杨朝明 参加讨论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最后一段,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话,并且明确指出,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每一位聆听或阅读的人都会印象深刻,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根基所在。
    2500年前,孔子就追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希望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各尽所能,相互关心。奸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不作。孔子儒家站在人类发展的中心点,思考人心与道心、人情与人义、天理与人欲的关系。他倡导“天下为公”,是希望人们都按照“社会人”的要求修养自身。《说文解字》说“背私为公”,“公”就是“公共意识”“公共道德”。中国儒家讲求“角色伦理”,也就是人各正其名,各尽其分。
    孔子的思想影响深刻深远,唐代有人说“心苟至公,人将大同”,明末思想家认为“天下非一家之私”,“天下”为人民所共有,提出了“公天下”主张。人们还把这一道德理想凝聚成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个人道德要求。孙中山先生希望实现的“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因此,“天下为公”是中国社会公德的最高原则,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核心。
    中国先民认知世界,以天地为师,着眼古往今来,关注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在中华文化早期典籍中,“天下”“万方”“四海”之类概念层出不穷,这源于中华文明的天下观、世界观、整体观、系统论,在与世界的互动中,人们深刻理解“天道成而必变”“道弥益而身弥损”的道理,从而强调人际之间、邦国之间的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合作共赢。
    由中华文明的内在精神与特质所决定,世界应更多地加以理解和认识。英国作家贡布里希(ErnstH.Gombrich)说,在孔子学说的影响下,伟大的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在他看来,孔子提出的方法是简单的,但“其中却蕴含着比人们第一眼所看到的更多的智慧”。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代表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孔子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就会发现,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很多价值观念。
    在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语言写着一行字:“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中华礼乐文化正是致力于人心教化,率性就道,用以预防人欲横流,在人的思想中构筑堤防。所以《礼记·坊记》说:“君子之道,辟则坊与,坊民之所不足者也。大为之坊,民犹踰之。故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
    中国“天下为公”的思维是一种整体思维,是“一”的思维。以孔、孟、老、庄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圣哲,他们的思想彰显了人类应有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庄子推崇“道术”而不是“方术”,“道术”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整体思维,包含有天地之美、万物之理,包含着系统思维、全局意识。他说的“道术”是指内圣外王之道,而这个“内”与“外”就是老子和孔子共同特别追求的“一”的思维。
    老子说“道生一”“载营魄抱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为天下正”;孔子也说“夫礼,必本于太一”“吾道一以贯之”。曾子之所以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就是因为儒家所讲的父子、君臣、夫妻、兄弟、朋友之交“五达道”,各种关系就像阴阳关系,各种关系都可以、都应该看成是一个整体,处理各种关系都要执中而行,才能达到“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的效果。阴阳和谐是一种中和状态,只有和谐、稳定,才能发展。君臣、父子等都和谐,这个世界也就和谐了。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推动文明相通、文化相融,才能更好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埃及前总理伊萨姆·谢拉夫认为,这个“无序混乱的世界”要“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点”,做到这件事情的主角,应该是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中国。他特别强调,中国人一定要珍视自己传统的价值观,他进一步认为,不光中国人民需要这些价值观,全世界也需要。中华“王道”理想是“天下为公”的思想。中国自古追求“王道行天下”,这是中国古圣先贤心中的理想政治。孔子谈“王天下之言”,孟子言“王”“霸”之别。霸道,依靠兵甲之力,使人被动屈从;王道,以德行仁,使人心悦诚服。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大道之行”,正是这样的“王道”,是中华文化“珍贵的遗产”。“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既是中国治国理政的理念,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深层根源。倡树“天下为公”,这是中国的外交理念,更是文化理念、价值理念,是为了共商共筑共赢共享,维护人类社会的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
    西方哲学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中国则进而强调“力量需要方向”。孔子说“君子不器”,《中庸》说“道前定则不穷”。思维模式标识价值取向,决定行动走向,中华传统将荣誉与责任看得更高,兼顾多方利益,认为“道并行而不相害”;相信“创造、分享、助给”,创造在自己,分享给他人,助给予弱者。从中国几千年来的“天下为公”理念,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彰显了中国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中国愿意与全人类共享中华文化的智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