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陈晓霞|家庭文化刍议

http://www.newdu.com 2022-11-11 《孔子文化》 陈晓霞 参加讨论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社会组织,也是最重要、最基本、最核心的经济组织,还是人们最重要、最基本、最核心的精神家园。人类存在有两个基本任务,“繁衍”和“生息”,都需要以家庭为单位来完成,家庭健康地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稳定发展、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石。家庭文化是指家庭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的总和,是构成家庭与两性团体生活的思想与行为形态,是社会文化体系的一部分。不同社会、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家庭文化,在同一社会中,每个家庭由于其所处的社会阶层及环境等不同,也各有其独特的文化。在新的形势下,家庭文化对家庭稳定及健康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家庭文化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观念乃有人道观念”(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从家庭到家族再到家国,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家庭文化。家庭是人类文化最早的生成地带,是人类整个社会文化的发源地。家庭成员的居住场所即立家之地是家庭的物质基础,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家,先成家后有家庭。家是安身立命之地,古人说居其地曰家。古代先人先是“穴居而野处”,之后建宅即在屋内立柱,营建房屋。“宅,人所讬凥也。”(许慎:《说文解字》)宅大约出现在六千年前的仰韶时期,它是先民们以木为梁柱,在地上架设的居室。家,从甲骨文字形上看,上面像尖顶且有四壁之形,下面是“豕”,即猪,古代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豕”代表的家畜,是氏族社会末期的主要财产。由于当时打猎,饲养家畜、拥有猎物和家畜都是男人的事,男人有财产,就有家;而女子无财产,自然无家。家里有人就组成了家庭,通常要通过结婚而成为家庭。古时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结婚成家就有了家人、家属、家小、家眷,等等。“家”,是人类栖居与生活的处所,也是心灵憩息的港湾。人们在家里起居吃喝,繁衍生息,接受初始教育等,同时也用勤劳和智慧,建设家园。家庭作为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元,从封建社会直到新中国成立前,都是指家族,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以姓氏为标志,以地域为范围,几十人、成百人甚至上千人组成的亲密的团体。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族权弱化,大家族逐渐分解,现在的“一家”多指一个核心家庭。由此可见,家庭是指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家庭是幸福生活的一种存在。家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一夫一妻制构成的社会单元;广义的则泛指人类进化的不同阶段上的各种家庭利益集团即家庭。从社会设置来说,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设置之一,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和群体形式。从功能来说,家庭是儿童社会化、供养老人,是满足经济合作的人类亲密关系的基本单位。从关系来说,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的人们长期居住的共同群体。
    家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西周时期的《易经•家人卦》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周易》,《十三经古注》一,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由此可见,家庭成员恪守其位、各尽其责的家庭伦理文化与家风初露端倪。周公是中国家训的创始人,《尚书》中的《康诰》是成王时期周公诰康叔之辞,目的是要告诫康叔学习殷圣贤人的治国之道来统治殷遗民。《康诰》中“明德慎罚”的为政思想对后世的统治者有着极大的影响。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家庭以仁为本,以孝为先,善事父母。曾子在孔子相关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维护家庭伦理原则和规范的普遍意义,认为子女对父母的孝道是不可违逆的道德操守。孟子则将亲亲的伦理原则绝对化,将“事亲”“尊亲”的道德看成是为人之至德,一切皆不得与此相违背。在《仪礼》《礼记》中,对家庭成员交往中的礼节以及婚丧礼仪等都有十分具体、详细的论述。如主人请客吃饭时的禁忌,应“毋放饭,毋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礼记•曲礼上》),不要在自己的碗碟中剩下食物,不要让汤汁流淌,吃流质食物不要狼吞虎咽,也不要发出太大的声音,不要啃咬骨头,破坏吃相,不要将吃过的鱼肉放回桌上大家取食物的容器里,不要在饭桌上扔骨头给狗吃,让人误以为不喜欢食物,不要把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全部据为己有。孔子、孟子及其弟子提出的孝文化强调,在家庭中的各个成员都要根据自己的身份,做到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在立志方面,《礼记•大学》篇中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对后世影响极大。汉代将“以孝治国”作为基本国策,使“孝”成为人生的目标和衡量晚辈一切行为恰当与否的标准,甚至将孝道凌驾于法律之上,这就使“奉孝”走向了极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思想家们极度强调孝道,提出“三纲五常”之说,使之成为一种道德重压,导致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使良好的孝道发生变异,成为束缚人们言行的精神枷锁,对后世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诫子书》是中国古代家训的典范。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员,往往特别看重拟任官员的家庭出身,在这个时期诞生了一部流传后世的著名家训,这就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唐代的家庭文化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祖辈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的训示与教诲。最有代表性的家训就是唐代李世民的《帝范》四卷,从十二个方面告诫子孙如何修身治国。宋代的家训较以前朝代更为丰富,在著名的司马光《温公家范》中,以儒家经典论证治国之本在于齐家的道理,提倡“治家者必以礼为先”,同时广泛选取历代人物史事作为“轨范”“仪型”,具体阐述各项道德准则和治家的方法。主要采集了《周易》《大学》《孝经》《礼经》及其他史传所述道德准则与相关事迹,同时辅以司马光本人的论述。司马光认为,为人父母要严格教育子女,营造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且对子女要开诚布公、因材施教、一视同仁;为人子女要以孝为根本出发点,对父母尽赡养义务;兄弟相处要做到兄爱弟敬;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夫和妻柔;婆媳之间要做到姑慈妇听。责戒子孙要恪守勤俭节约的原则,以维护家族的长远利益。家庭伦理与社会道德相辅相成,治国要首先齐家,齐家是治国的基础。任何法律规范和道德教化的实施都必须从家庭做起,以礼治家是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基本原则,唯有谨守礼法,才能保持家庭和睦。元、明、清时期,在物质文化方面,不少富裕家庭开始修建非常美观的大宅院,形成了新的园林景观,家庭文化不断丰富,打造出了精美的木质、石质、金属质的家庭器皿。不少家庭用具因十分精致,成了名副其实的赏玩物品。在这一时期,不少家庭藏书丰富,家族修谱成为热潮,家训著作不断涌现。朱柏庐(1627—1698)是清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其《朱子家训》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通篇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注重以儒家的伦理道德进行规范和教育子孙,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但是,由于元、明、清处于中国传统社会的衰落时期,且统治阶级对进步势力的压制也越来越严重,在家庭中妇女越来越没有地位,对妇女贞洁的畸形要求,使得不少妇女的人性乃至生命惨遭族权的摧残和扼杀。这一时期的家庭文化中掺杂了许多封建糟粕,所以,应辩证地分析,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辛亥革命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启蒙时期。在这一时期,进步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的家庭家族制度的弊端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家庭文化受到抨击;他们提出了家庭改制的主张,倡导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以及破除所谓的贞操观等观念。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新的婚姻观得以确立,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渐趋平等,陈旧的家庭观念和行为规范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箱。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家庭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特别是1980年的《婚姻法》,以及随后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的颁布实施,为现代家庭文化的确立铺平了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家庭文化建设,倡导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良好社会风尚,全国各地掀起了家庭文化建设的热潮。总之,新时代家庭文化具有了更多的现代性、自主性、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时代特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