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快乐是人类的天性,经历苦难是人生的必然。拿破仑征战一生,战功赫赫,却在临终的时候叹言:“在我的一生中,从来没有过快活的日子。”那位西班牙国王拉曼三世好像比他过得好一点,曾说道:“我一生的真正纯粹幸福的日子,总共仅有十四天。”倒是一位又盲又哑的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海伦·凯勒真诚地说过:“生活是多么美好啊!” 这是为什么?因为人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由于主客观条件和环境的差异,往深里说是价值观不一,对快乐的理解和认知各有各的不同。对此,被后世尊为亚圣的孟子在2000多年前就有自己的想法:“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这“三乐”是孟子的体会,为何冠以“君子”呢?只源于他的实话实说,从小乐到大乐、从个人之乐到天下之乐,方方面面都兼顾到了,不做作、不矫情、不假装、不虚伪,道出了快乐人生的真谛和最大“公约数”,值得我们去珍惜、守护。 快乐的相辅三维度 快乐,是一种私人化的内心感受,而每个人的内心是最自由的,也是不可复制的,因而对快乐的感知也是各有各的定义。孟子的“君子三乐”涉及个人之乐、家庭之乐和社会之乐三个维度,勾勒出了一幅既有温存感又有立体感的快乐图景。虽然文字表述上没有按照这个顺序,但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是一脉相承的,是儒家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在个人之乐方面,孟子认为一个人只有道德上没有亏欠,才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在家庭之乐方面,认为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家庭平安和睦,就是一大快乐;在社会之乐方面,认为自己的学生优秀,成为国家的栋梁,或者分享自己的知识和感悟,让知识产生更大的价值,是更高层次上的快乐。 “礼为事之序,乐为事之和。”乐也有大小之分,平凡的人,快乐常常在于为个人的荣辱而奔波、追逐、竞争,此乃小乐;胸怀天下的人,凭着自己对乐的深刻理解,超越时代和社会,始终不渝地追求理想和真理,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实为大乐。同时,再平凡的人在特定的条件下也会创造大乐,再伟大的人也不能离开自己的小乐。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认为“家庭是个好东西”是有切身感受的,不是泛泛而言。齐家治国平天下,家为先,家和万事兴。老慈子孝,兄弟和睦,夫妻恩爱,妯娌相好,何愁不幸福美满。 大乐与小乐虽然处于不同的层面上,但“君子三乐”之间并不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就像我们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把民族、国家、集体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但同样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注重家庭和睦和幸福。因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果抽去每个个体的“私”,人与人的价值就变成空洞的概念。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消灭了私欲,这个社会就会自行消亡。从这个意义上讲,“私”并不是什么坏东西,每个人都有去追求个人之乐、家庭之乐的价值。如果没有对个人之乐、家庭之乐的追求,就很难谈得上追求社会之乐。诚然,没有天下之大乐,只图个人之乐、家庭之乐,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人的存在不外乎灵与肉的结合,灵魂的纯净不仅更能体会到“三乐”的趣味,而且更能切悟到这“三维度”的奥妙,高尚的灵魂总比一切鲜活的肉体活得更长。 真乐皆是正能量 快乐到底是什么? 屈原在时代的浊流中高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陶渊明躬耕山野、食不果腹,仍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东坡屡次被贬亦能“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李白长期不被重用,游荡天涯仍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柳永穷困潦倒还自嘲“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对于平凡的人来说,这些人不是性格怪异,就是放纵失态,哪里知道此时的他们是快乐与痛苦交织在一起的最大放松。 那么,快乐是坐拥万贯家财,享受奢华生活?还是事业上平步青云,前程似锦?在商海纵横八方,叱咤风云? “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内心、一个人的态度。其实,快乐有真正值得快乐的快乐之事,也有不值得快乐的“快乐之事”。比如,有人通过努力取得了成绩,或者对社会作出了贡献,这些都是值得快乐的;也有人靠不正当手段谋取了利益,获得了权力,当初自然是个大快乐,但是这种紧张和恐惧的快乐、疑虑与忐忑的快乐,这种随时会被剥夺、随时降临灾难的快乐,这种物质虽然丰富、精神却痛苦的快乐,都是负面的快乐,实质上并非真正的快乐。最终就像当年李斯上夹板腰斩的此时此刻,面对着与他同生死的儿子,除了“牵犬东门”的那一份至真的快乐,还有什么值得回味、值得怀念的呢? 快乐不是抽象的,都是具体的。衡量真正快乐的标准,就是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是否有益,能不能洋溢出正能量的效应。居里夫人与她的丈夫皮埃尔先生在发掘“镭”元素时说:“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这对为世界科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夫妇所感受到的乐,就是真正的大乐。 也许有人会说,自己地位十分平常、工作十分平凡、生活十分平淡,没有机会创造什么正能量的快乐。殊不知,这平凡工作、平淡生活,本来就是一种宁静、一种幸福。在平淡中找到了寄托、找到了归属,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取得了成就,找到了乐趣,本身就是为营造和谐快乐的社会氛围注入了正能量。记得30多年前,我巡逻在东南沿海的一个高山哨所,在一个万籁俱寂的晚上,仰卧在一处山坡上,遥望夜空,或月淡星稀,或月淡星密,看着点点繁星,想着无穷宇宙,让心绪遨游太空,感到一下子豁然开朗。这时心境一下子得到了升华,似乎心境与天境一样广大、一样辽阔。 吾善养吾快乐观 对于一个人来说,心里快乐,才能释放生命的能量,才能展示个人的魅力;对于一个群体来说,彼此快乐,才能拥有凝聚力,才会充满创造力;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营造快乐的氛围,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如果我们这个世界始终充满着快乐,那么人类就会拥有一个美丽的乐园。 人生需要梦想,但梦想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需要快乐,但快乐同样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的意义在于梦想不灭,快乐常在。但是,世界上没有光享清福而不要付出的事情,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快乐是耕耘出来的。 要知道,苦与乐并不是完全矛盾对立的,关键是要把握苦乐的“平衡术”。《道德经》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认为,人的祸患多源于自身永不知足的贪婪本性,知足才能常乐;适可而止,才不会有危险。不要用世俗的眼光看待任何事物,不要以眼前的有用与无用作为评判事物的标准。只有超越世俗的功利心,才能感悟到人心的大世界,拥有悲悯的情怀,进入生命的逍遥之境。否则,就会不知不觉地把一切快乐抵押进去。 每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于个人的荣辱得失、功名利禄要看得淡一些、看得远一些。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名和利的考验,才能更好地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埋头苦干,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群众服务中去,在接地气、固根本,亲身感受群众冷暖,愿意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中找到走向“乐”的方法。 自然界能量是守恒的,人生的能量是守恒的。一个人的时间就是那么多,应酬的时间多了,读书的时间就少了;灯红酒绿、吃喝玩乐多了,体察群众疾苦就少了;作秀表演的频率高了,深度思考就少了。归结起来,在人生的总长度里,尽量让快乐多一些,苦难自然会少一些。我们只有回归初心本色,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而我们的社会只有尊重初心本色,才能体会人间中快乐的温馨。 社会是复杂的。人在任何时候,总有痛苦,也有快乐,就看你选择痛苦,还是追求快乐,不要期待大环境变化之后再来改变自己,也不要期待有了物质资本再来自我改变。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 快乐,确实没那么容易,但也没那么艰难,关键是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快乐面对他人,快乐面对自己,快乐面对世界。(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顾伯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