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张立文|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http://www.newdu.com 2022-11-11 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 张立文 参加讨论

    
    张立文,国际儒学联合会荣誉顾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和合一词,首见于《春秋外传》的《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也。”和合作为一种理论思维新形态,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和无形相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变易过程中诸多形相和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和合学的生命就在于它是化解21世纪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冲突带来的生态、人文、道德、精神、价值危机的理念、学说、原则;它是诊断、治疗人类痛苦、忧愁、焦虑的药方,是使摆脱精神痛苦、心灵灾祸,谋求人生美好生活的最佳选择;它是谋求天地万物、人类万事协调、和谐、平衡发展,使各国、各民族、各宗教都能“以他平他谓之和”相处,达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最高原则;它是人类爱智求真,智能求善,摒弃假恶丑,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家园的一剂良方。
    一、为什么要讲中国传统和合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标识、记忆和载体。一个民族的文明是这个民族的智慧创造,中华民族是善于创造、富于智慧的民族,表现为七个居世界之首:1.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字记载,是认识、理解中华文明的记忆,有殷周时甲骨文15万片,有众多金文,其数量之大、内容之丰富是世界上各个民族所没有的,为世界第一;2.中华民族有修史的优良传统,后来朝代必为前朝修史,故有24史,加清史稿为25史,其他有多种“志”即多种制度,人物列传、历史事件、治国理政的状态、经验教训,为世界所无;3.有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春秋左传》,使贼臣乱子惧。后有《群书治要》,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毕沅的《续资治通鉴》、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也为世界所无;4.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5.中华民族首创笔墨纸砚、琴棋书画亦独具特色;6.首先实行文官制度;7.首先使用纸币,南宋商业繁荣,开始以纸币代替铜钱,两淮的交子、东南会子、四川的川引等。证明了中华文明的不可磨灭的标识、记忆和载体。认清自己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以增强文化自信与价值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本与体。习近平主席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魂、民族根,蕴含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民族精神,精神命脉,永流不息。民族精神、精神命脉是一个民族之所以生存、发展繁荣的根本;是中华所以五千年不断的源泉;是克服千难万险、风吹浪打、而能奋勇前进的动力;是多民族、多宗教互相学习借鉴、和睦团结相处的、统一而不分裂的凝聚力;是全世界华人认祖归宗、落叶归根的生命力、向心力、亲和力的所在;是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能力。这就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精神和命脉永继不断之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所谓丰厚的滋养表现如《周易》乾坤两卦大象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标识;《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的精神追求;《尚书》民为邦本、孟子民贵君轻、荀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一带一路、亚投行的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思想;“协和万邦”、“保合大和”,万国皆宁的以和为贵的思想;廉洁奉公、节俭自律、恪勤日新、力戒奢华的思想作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仁民爱物、保护自然的思想;“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的中和位育的思想;《泰·彖》:“天地交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否·彖》曰:“天地不交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交感联通的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观念,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发。”为中国传统文化同世界多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
    二、为什么要讲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向何处去?是有关人类命运的大问题。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头,有一些地方处在动乱、战争、难民潮,世界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期待又感到困惑之际,人类的诺亚方舟驶向哪里,成为人类所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是继续战争、动乱、零和博弈、丛林冷战思维,抑或霸权主义、单边主义;是对抗、非此即彼、二元对立、你死我活,抑或霸凌主义,唯我独尊;还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不对抗,而对话,不冲突,而谈判;不仇恨而仇必和而解,不制裁而共同发达;道不同而不相为谋,还是“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要建设一个对话协商、持久和平世界;要建设共建共享普遍安全世界;要建设合作共赢共同繁荣世界;要建设一个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世界;要建设一个绿色低碳、清洁美丽世界。这是人类当前所要走的道路,这是关系到人类命运的大问题,此五方面建设好,人类命运才会好,这五方面建设不好,人类命运就会遭不幸。一切零和博弈、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对抗、战争、动乱,都是残杀人类宝贵生命,使世界走向覆灭道路的罪恶活动。
    信息智能革命和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神经技术、基因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万物联通、交感相应,世界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在世界的大网络中,一个人、国家、民族只是这个大网络上的一个纽结、交叉点,这个纽结、交叉点是与其他的纽结、交叉点联接在一起的,一个纽结、交叉点坏了,就会使整个网络失效,犹如鱼网破了,鱼就从破网的纽结处跑了。这也犹如地球村、太空船,船若漏水了,还翻了,整个船上人就会落水,就有生命危险,自然达不到船要去的目标。这就是我们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美贸易战,是非理性的,靠贸易战来压迫中国、欺辱中国,这是吃错药了。抗战15年中国人民也挺过来了,难道现在再压中国,中国能屈服吗?但也告诉我们,中国人要靠自己,核心技术不能靠别人,别人是靠不住的。要把自己建设好,要真正成为世界强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构建中国话语权的需要,在国际舞台上要有中国声音和诉求。在中国古代,中华民族有强大的、强有力的话语权,在东亚形成儒家文化圈,或曰汉字文化圈,韩、日、越都用汉字,朱子学成为其主要的意识形态。近代我们落后了,丧失了话语权,正如毛主席所说的,我们言必称希腊,没有自己的话语权。1939年英国现实主义者卡尔认为,世界权力格局可分为三类:一是军事权为胁迫力,经济权的收买力,话语权的舆论控制力。约瑟夫·奈把前两者称为硬实力,话语权称为软实力。其实有无话语权是与军事、经济、制度力相和合的。在旧中国,上海的一个公园门口写着“华人与狗不能入内”,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的情境下,哪有话语权。中国只有强军,这是话语权的后盾支撑力。经济权是基础力,制度的保障力,这样中国的话才有人听,才有人信,才有人向中国学习、取经。中国的“一带一路”才有人积极响应,中国倡导的亚投行才有人参与,这是中国的话语得到世界各国、各民族认同赞许的魅力,是中国话语具有世界的意义。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主席菲利普·查沃斯说:“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程度日益提高,人类面临各种各样的严峻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国人着眼于维护人类长远利益的远见卓识”。“中国向联合国提供了可以普及全人类的公共产品,这是中国在联合国这个世界最重要的多边外交舞台上有效争得话语权的成功例证。”联合国首次决议写入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需要和大势所趋。习近平主席说:“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我们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更好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治理的各种规则是美英各强国制订的,标准是他们确定,是代表资本主义利益的,对不发展、不发达国家是罔顾的。但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各殖民地解放运动,以及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的崛起,时代发展而显现行全球治理体系已不适应,国际社会对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国际治理体系应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要加大对网络、极地、深海、外空等新兴领域规则制定的参与,加大对教育交流、文明对话、生态建设等领域合作机制和项目支持力度。坚持要合作而不要对抗,要双赢、多赢、共赢而不可单赢,不断寻求最大公约数,扩大合作面,引导各方形成共识,加强协调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要推动践行正确的义利观,推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要提倡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要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着力增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参与全球治理规则的能力。打破美国的垄断霸权,他们以其符合其自身利益的规则强加于人,制裁、扼制不发达国家。甚至以美国的国内法凌驾于联合国及WTO之上,这种不合理、不公正、不平等的霸道做法必须打破,否则发展中国家永无抬头之日,永远不能有效维护自己国家和世界人民的利益。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引领下,变革全球治理体系,使其符合世界人民利益和需要。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
    习近平主席说:“树立更宽广的世界眼光,更宏大的战略抱负,胸怀祖国,兼济天下”。要树立正确的天下观。“中国人始终认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下观。“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反对搞“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这就中国《礼记·礼运》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愿景。《尚书·尧典》“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协调、和谐各国关系,使天下和睦、和平,《周易》讲《乾彖》:“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使天下万国太和、安宁的共同体得以实现。建构大同世界。保合太和,体现为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周易·泰卦·象》:“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这便是交泰,天地交而通泰,上下交而志同道合中国传统天下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源头活水。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伙伴观。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中国将继续正确的义利观,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务实合作,实现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习近平在青岛上合组织会议上说:“全国只有加强团结协作,深化和平合作,平等对待、开放包容、共赢共享的伙伴关系,才能实现持久稳定和发展”。“国家间可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互相学习,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语》载:“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荀子说:“四海之内皆一家”。张载讲:“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普天下的人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天地万物都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伙伴。没有贫富贵贱、高低、大小、优劣之别,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平等、公正、正义的平台。中国传统文化的伙伴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拓展了合作朋友圈。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仁爱观。“面对频发的人道主义危机,我们应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为身陷困境的无辜百姓送去关爱,送去希望;应该秉承中立、公正、独立的基本原则。避免人道主义政治、坚持人道主义援助非军事化。”中国孔子讲:“泛爱众”,墨子讲“兼相爱”,爱别人、别国像自己的一样。不仅要仁者爱人,而且要“仁民爱物”,爱天下的万物。泛爱众,兼相爱,不分亲疏、贵贱、贫富、老幼,一视同仁,都应该爱。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博爱,一带一路亦体现人道主义爱的精神。中国古人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的大同世界中亦讲“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中国传统仁爱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灵魂。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观。习近平主席说:“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中华文明历史崇尚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周易》讲“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礼记·礼运》在大同世界的设计中讲“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非意之也。”孔颖达疏:“此孔子说圣人所能,以天下和合,共为一家,能以中国共为一人者,向其所能致之意。”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和合天下的世界,亦即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即朱熹所谓“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和合天下世界。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观。“我们要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实现各国经济社会协同进步、解决发展不平衡等带来问题,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共同繁荣。”中国孔子就讲:“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共同成功立业,共同发达、发展,而绝不以己之立而阻别人、别国之成功立业。以己之达而不扼制别人、别国之发达、发展,这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精神。“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合作才能更好地发展”要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和平才能发展,只有和平安宁才能繁荣发展。要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摒弃冷战思维,实现普遍安全;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安全治理观,不断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各国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传统的发展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生生不息的生命动力。
    旧学新知,智能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观、伙伴观、仁爱观、和合观、发展观,在新时代发出新的光辉,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中,而更加鲜活、灿烂。(来源: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六届会员大会论文集 作者:张立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