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 文化的民族性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坚守,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需要,5000年未曾中断的中华文化,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价值支撑。 全球化为世界各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和合作架起了沟通和联系的桥梁,有利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接受和认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随着交流的深化,相互之间的碰撞和冲突也不断增加,大家越来越认识到,保持文化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据统计,世界上有两千多个民族,两千多种语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色,由此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的多样性根源于民族的多样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民族间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也促使各个民族更强烈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存在攸关民族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坚持和保护不仅关系到民族身份的辨识,更关系到民族的尊严和民族的聚合。因此,每个民族都会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养分的同时,一定会大力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这是每个民族都不可放弃的底线,这也决定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存在的理由和原因。 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首先是要保持中华民族自己的特色。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也面临着民族性建构的问题。中华民族始终坚守着“民族共同体”传统,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历史上从未中断的强烈的文化认同,民族身份的判断,不是种族、不是血缘、不是地缘,而是文化,只要认同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一员。中华文化不仅仅是汉族文化,而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大中华文化,这构成了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思想基础。 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本身就包含着文化的多样性因素,坚持和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是中华文化内在的逻辑要求,也是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内在凝聚力量,它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近代以来,中国饱受外国文化的侵略和冲击,失去了与其他文化平等交流的权利和机会,更为珍视和重视文化多样性及文化民族性的诉求,这是我们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机缘。因此,今天我们提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国对世界未来发展的方向思考,更是体现了中华文化始终追求和谐包容的民族根性。(来源:摘自《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六届会员大会论文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义》 作者:李道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