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7月25日,《华西都市报》A2版要闻刊发了对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研究员的专访报道《儒者行天下 希望为中国赢得更多儒学话语权》。其中,杨朝明对传统文化、对经典、对儒学的独到见解,如“经典不是告诉知识而是价值”“我们要把儒学讲清楚,要正本清源地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掘出来,让人们正确地认知它”“通过文化自知才能实现文化自信”等等,都值得我们深思。现将专访报道转发于此,以飨读者。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来到曲阜孔府考察,并来到孔子研究院。桌子上摆放着展示孔子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的书籍和刊物,他一本本饶有兴趣地翻看。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他拿起来翻阅,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在听取大家关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研究的情况介绍后,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1981年,山东梁山人杨朝明考上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而从理科转为文科,却是在自己升入大学的前一年。 “研究中国历史,打开了我对儒家文化接触的大门。”他自己也未曾知晓,一进“圣人的家乡”,就已是三十多年光景。 如今,他的身份是孔子研究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先后为社会各界讲授孔子、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上千余场,专业学术著作和论文更是广受赞誉。 “总书记来曲阜视察时,就是在这个地方开的座谈会。”作为曾与总书记“面对面”交流过的学者,杨朝明一直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希望为中国在世界儒学研究中赢得更多的“话语权”。 “是他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态度”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曲阜孔府考察,又参访了孔子研究院。 在众多孔子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的书籍和刊物里,总书记翻阅了《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后表示“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随后的座谈会上,他还说:“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都由杨朝明主编,已数次再版加印,并被翻译成英文、韩文等,在海外广受欢迎。“他说这两本书要仔细看看,更多的是表达我们中国人都应该了解自己的经典,了解自己的文化精神,表达的是他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态度。”在杨朝明看来,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首先要走近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杨朝明介绍,《孔子家语》《论语》都是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 所不同的是,《家语》汇集了孔子的大量言论,再现了孔子与弟子、时人谈论问题的许多场景,还有经过整理的孔子家世、生平、事迹以及孔子弟子的材料。 杨朝明进一步解释,几千年来关于《论语》的解释出现了很多歧义,而歧义的出现多是因为原始资料的丢失。“与《论语》相比,《家语》内容丰富,具体生动,首尾完整。这两本书相互印证,能让我们从整体上构成对孔子、对儒家的理解。”“如果有人问我哪一点印象最深刻?我想说,哪一点都让人记忆犹新。原本计划的行程时间是55分钟,结果用了接近80分钟。”而今,再问及习近平总书记参访孔子研究院的场景,杨朝明言辞恳切,“我希望总书记对这两本书的提及,能够真正带动更多的人去阅读民族文化经典。” “经典不是告诉知识而是价值”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紧密相连的。 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生前大约有三千名弟子。 在二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华文化之正统,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 “孔子的好学成就了他的博学。孔子思想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他以前文化的继承。所以梁漱溟先生说,孔子把他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集中在他的手里了。”杨朝明由衷感叹,关于孔子的评弹两千多年来,竟从未中断过。 在他看来,对于某一个人的整体评价,应以当时的历史环境综合考量。“比如孔子的一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很容易让人认为孔子主张严格的等级制度,强调君权与父权,实际并非如此。” 杨朝明解释,孔子处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孔子认为只有正人伦之常,君、臣、父、子都按照自己的社会身份做好自己,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方可实现国之大治。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质是道德面前的人人平等与自律。 当记者追问杨朝明,何时开始对儒学感兴趣时,他思考了一小会儿。“我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受到的教育也非常传统。父母相信好人永远有好报,希望我们兄弟姊妹读书崇德。但最初考上大学时,我甚至都没有把‘曲阜’和‘孔子’联系起来。” 到了曲阜师大历史系,走进孔府孔庙,杨朝明才发现孔子文化的意义不一般。而走上儒学研究的道路,在他看来更是冥冥之中的安排。简单地说,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规定性”。 当时曲阜师范大学最早举办了全国性的孔子学术讨论会,学业优秀的杨朝明,毕业后自然而然地就走上了研究孔子文化之路。 “一种价值和追求,都是一步步慢慢形成的。经典不是告诉我们知识,而是告诉我们道德和价值。人有了方向,才不会迷茫。” “新中国和孔子怎么如此巧合?” 孔子诞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八月廿七,即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孔子诞辰2570年,这是巧合也是缘分。”杨朝明介绍,每年的9月28日,来自海内外的嘉宾都会在曲阜孔庙的大成殿,祭祀和追怀孔子。自2004年曲阜公祭孔子以来,到2018年已经是第15次祭孔。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重要的年份,我们希望通过多年的实际行动,让人们更加亲近传统,让大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了解。”杨朝明透露,除了加快重点课题的研究和交流外,世界儒学大会等活动都已在同步推进中。 “期间,我们还会持续性地参与编撰教材和科普读本,包括的范围有中小学、职业学校等等。我们一定会做好各类活动,迎接这个不一样的日子。” 资料显示,杨朝明口中的“世界儒学大会”自2007年“发起国际会议”以来,已成功举办八届九次,3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多个儒学研究机构的1400名专家学者先后与会。提交论文近千篇,出版学术论文集八部,推出《孔子文化奖学术精粹丛书》(1—6卷)、《世界儒学发展报告》《“春秋讲坛”学术讲演录》等学术成果,已经成长为最具影响力、最高规格和最大规模的国际性儒学盛会。 “这些活动不是在于它的形式,而在于它的内涵。我们要把儒学讲清楚,要正本清源地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掘出来,让人们正确地认知它。” 将迎来的各种大典,对来自全球的参观者而言,是一种历史感和仪式感。而对于杨朝明来说,儒学的归来,意味着他可以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向社会释放,向更多人传播。 “学术研究需要登峰,而登峰是为了更好地落地。在今年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要润物细无声地让传统文化走进大众,更重要的是,要走进中小学,走进青少年,他们是我们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通过文化自知才能实现文化自信” 1988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曾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近年来,儒家思想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了解和认可。 心里揣着总书记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孔子研究院的殷切期望,杨朝明这些年著书立说、开坛授课,不知疲倦地为儒学研究和推广奔波,甚至有人玩笑表示“他到处在讲孔子、儒学与传统文化”。 “我很喜欢‘到处讲’这个形容,甚至我的学生也像我一样,到处去讲。正式的、非正式的,都会涉及。越来越多人知晓孔子儒学的精髓,那么一个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的价值也就实现了。” 如今,杨朝明的学生们还专门为他开辟了一个公号——儒行杨朝明,将他的一些思考分享给更多的人。 “这个名字我很欣慰,证明他们对我的了解。新时代,传播应该有新的方式,讲座、编写教材、视频等等。还比如,我培养更多的学生,让他们把经典传递扩散开。” 在杨朝明看来,目前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最大的优势和难点是一样的。 “几千年来深厚的积淀,内容博大精深。我们只有真正理解它,把握了精髓,才能发挥它的作用。通过文化自知,才能实现文化自信。” 此外,杨朝明表示,文化文艺工作者应“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哲学社科工作者要从社科的角度讲清楚我们的文化传统,讲清楚我们中华文化的真精神,然后用它来铸魂,为我们的价值观的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原载:《华西都市报》 作者:杨朝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