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领导干部“德”的表率作用,常引用文化经典强调为政者的德行,他在《之江新语·多读书,修政德》等文中引用孔子的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这些用典出自《论语·为政》,孔子格外强调“以德治国”,他认为,为政者凭借自身道德修养来治理国家,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处在一定的位置上,众星都环绕着他。 德,不仅是“立身”之本,而且是“立国”之基。我国传统文化尤其重视德政,重视为政者的德行。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我国政治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人有德行,才会受尊重,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对于普通人来说,有了德行,在社会生活中就会获得好评,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对于作为社会引领者的“为政者”更是如此,这不仅是获得社会认可和他人尊重的前提,更是其治国理政的基础。 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已经看到了为政者“德”的重要性。周公总结殷商灭亡的教训,提出“敬德保民”和“明德慎罚”的理念,对儒家是一个重要影响。孔子继承了周公的这一思想观念并进一步发展。自周公至孔子以及历代的思想家们,他们追求“德”,追求“德治”,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德治理念,理念的核心在于使为政者有德,强调为政者的德行。也就是说,德治的主体首先是为政者,由为政者的德行引导天下的德行,提倡为政者通过自己来感化百姓,使百姓具备德行,而非首先要求百姓如何。 关于这一点,儒家有系统论述。首先是如何修德,《大学》中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无论是“为政者”还是普通百姓,都要想到如何具备正确的行为规范,这其中包含崇德的观念、修己的思想。而要具备正确的“德行”,首先应当修养自身。这种思想的精髓在于推己及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 俗话说“上行下效”,孔子说“人道,政为大”,说“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人道之正在于政,孔子强调正名,也是上行下效的问题。儒家重视自身的修养,首先体现在为政者身上。作为社会的引领者,为政者具有社会影响力。正如孔子所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为政者具备了良好德行,百姓自然能够向善,因为君子的德行就像草地上吹过的风一样,能够对普通民众产生极大的影响,用德风去引领百姓,百姓就会向善而重视德行。 “为政以德”就要“为国以礼”。礼具有决嫌疑、济变、弥争的功能。儒家礼文化博大精深,使中国成为最讲礼的国度之一。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许多孔庙建有“礼门”“义路”门坊一类的建筑,昭示人们要遵道而行、循理而动,要人们做人讲规矩,办事守章程。为政者所应具备的德,应当以“正”为要。季康子询问如何为政,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所谓“政”就是“端正”,自己带头端正,谁又敢不“正”呢?这是在强调为政者端正自身的重要性。为政者自身端正,自然就会得到百姓拥护。孔子在回答鲁哀公“何为则民服”的问题时,谈到要选择提升正直的人,将其置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百姓就会服从;如果提升邪曲之人,将其置放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会服从。所以,要想使百姓信服,为政者不仅自身要端正,还要善用端正、正直之人。 在孔子看来,对百姓的“教化”是“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论语》记载,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很多了,那还要做些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庶起来。”冉有又问:“百姓富庶之后还要做什么呢?”孔子回答说:“教化他们。”孔子一贯主张“富而后教”,是孔子基于对民情、民性的认识而提出的。在孔子看来,为政者要做到知民情、懂民性,了解百姓疾苦,从百姓实际出发。倘若百姓们不能糊口,一味强调“教化”则不合宜,也不符合人性。人口和财富是物质基础,只有打好了这一基础,才能谈得上教化百姓。孔子是站在为政治国的角度,强调“知民之情”“达民之性”。 “为政以德”还要“爱民”“重民”。子贡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认为:粮食充足,兵力强大,人民信赖,有此三者,足矣。在这三项之中,孔子又以人民信赖为重,得民心十分重要。而要想得“民心”,就必须要爱民、重民。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治国者应当恭敬从事,诚信无欺,节约用度,爱护百姓,征用劳力不违农时。由此可见,孔子极具爱民之心,强调国家照顾百姓的生产生活。这一思想也为孔门弟子后学所继承发展。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这一主张为世人熟知,正是儒家爱民重民思想的代表。 儒家还认为要处理好“德治”和“刑罚”之间的关系。孔子重视“德治”,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这里,“德”和“刑”看似是两个水火不相容的概念,但并非如此。儒家重视“德治”,提倡“为政以德”,提倡以德治为主,同时也不否认刑罚,重视以刑辅德,重视刑政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这也就是儒家的“德主刑辅”。德治和刑罚一主一辅,二者相辅相成,高度统一,是国家治理的良好遵循。 纵观历史发展,德治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为政者以德修身,按照德行的要求处理政务,把提高自身修养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做好表率作用。还要多了解百姓疾苦,从百姓实际出发,多考虑百姓利益,以德施政,善待民众,才能赢得百姓的广泛拥护。(原载:《中国组织人事报》2018-12-12第8版 作者:杨朝明 史亚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