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天命流注与德性之跃迁——关于儒家性善论的辨析

http://www.newdu.com 2022-11-11 孔子文化季刊 郭继民 参加讨论
    近日与人谈及人性问题,有人认为人性无论善恶,皆是人为假设,无甚意义,并提出人性乃是“无”的看法。若纯粹从思辨哲学角度看,尤其从本体论而言,说人性是“无”,亦无不可。但就人性在数千年历史中的展开而言,此说则失之偏驳。
    一
    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中国人探讨的比较多,若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人性善,人性恶,人性善恶混杂(性三品),性善情恶,人性无善无恶等诸种。但总体而言,人性善占据了主要地位。为什么人性善占据了主体,这显然与儒家的主导文化地位相符合,虽然儒家“治世”思想从未得到真正地实现,但历代王朝大致还是采用了儒家的德治思想,尤其“顺世”更是如此(乱世以道,盛世以儒)。
    那么儒家为什么要提出人性善的说法?此与其天命意识及其德治思想息息相关。天命意识又称天的意志、天命或天性,大抵可比作西人眼中的上帝。在古人眼里,上帝式的“天命”是全善、全能的,当天命降注或灌注于常人,常人便“分有”了神性,无疑此不被污染的神性即为“至醇”的人性,当然是善的——此从其来源谈。《中庸》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即从天命的向下“灌注”而言人性。当然,即便对于儒家内部而言,这种看法似乎并不统一,如作为先秦晚期的旷世大儒荀子,则明确提出“人性恶”的主张。因为主张“人性恶”,所以荀子提倡“化性起伪”的教育,用外在的教化(礼、法)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之向善(当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讲,因为主张“重法”、“隆礼”,所以荀子要提出“人性恶”)。就这点来讲,荀子的“性恶论”其实与“性善论”目的是一样的。
    提倡“性善论”的子思学派所谓的“修道之谓教”同样重视教化,不过那种教化是维护“仁”心的教化,就象孔子赞美颜回那样:“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恶弗失之矣。”(《中庸》)荀子的教化则是去“恶”,性善论的教化是“存”仁,其目的皆是让人成为“谦谦君子”,乃至达到圣人境界。无疑,在这两种人性理论中,逻辑上,皆能保证人成尧舜,然而“性恶论”成圣的现实性不强、动力不足。(对此,牟宗三先生有过精彩分析,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其《中国哲学十九讲》。)其实,佛教也持性善论,佛陀开悟之时所感叹的“人人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即为明证,可遗憾地是,无始以来,人类刚愎自用,性静明体被外物染污,由此佛陀提出八万四千法门以救助人们八万四千烦恼。假若佛教持“人性恶”的态度,人人成佛的承诺务必要挂空。更何况,儒家的天人一体思维模式是带有“回向”性质的,天命“下灌”于人,而人并非机械的接受者,还需主动的“回应”天命,要自我提升,通过自我修养的提高,去“遥契”天命,“与天地参”。与天地参,乃是“回向”。这样经过天命的流注与人之德性的跃迁,才能达到圣人境界。此为儒门“人性善”的立意之所在。
    二
    当然,若纯粹思辨角度而言,无论性善、性恶,乃至性不善不恶,似乎皆不过是一种理论预设,甚至带有任意性。然而,若我们将此预设和其文化背景联系起来,当知其意义重大。因为不同的人性预设经过历史的积淀、文化的浸染、理论的整合以及制度的落实已实然“构造”出不同的文化模型。当预设“成为”现实,我们就不能简单地否定之,更不可采取“粗暴”的态度,认为“人性论”的预设没有任何实质意义,而要对之持谨慎的、客观态度。如西方持“人性恶”的预设,于是种种制约“人作恶”的法律制度发展并完善起来。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西人之所以有如此完备的制度建设乃基于“人性恶”的预设。在强大的制度限制下,西人似乎真正成为“好公民”的典范。不过,若细推究下去,这种“好”并非道德上的好,也很难说是“良心”发现,而实为“博弈”后的“实用主义”使然:因为如果不守法,其将受到严厉的制裁。换言之,在积极意义上,守法比不守法能得到更多的好处;在消极意义上,守法比不守法更能避免不必要的惩罚:这种“功利性”的选择并不能凸显出“道德”的含义。然而,当这种“守法”转变为良好的习惯且逐渐固定而转化为精神信仰之时,他确实既有利于培养、扶植人之“善”,又可有效地避免人之“恶”。虽然西人“人性恶”不能开出“天地与我为一”的天人境界,如西人在上帝面前,仍然有负疚感,甚至犯罪感,他们永远是上帝的“忏悔者”等等,然而他们确实塑造出现实的“好公民”甚至培养出良好的道德意识,这种务实的精神和做法依然值得学习和借鉴。
    另外,在当今管理学中,有所谓的X理论、Y理论、X\Y理论,实则皆根基于性善、性恶、性具善恶等等学说,由此可知“人性”之预设影响之强大。
    三
    主张“人性善”的中国,在理论上,每个人都应为“谦谦君子”,然而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国人经常陷入严重的“道德危机”之中。既然“人人皆可为尧舜”,那么为什么国人的德性竟致如此“不尽人意”呢?这里,笔者无意为儒家辩护,而旨在以“人性善”为例,探讨人性说之意义,并就此阐明儒家“人性善”之旨趣。
    儒家“人性善”之立意,约略有三。一则在于提供一种根据——人人成圣的根据。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人性善”之提供“成圣”的一种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二则在于强调“教化”(礼)的作用——德性的感化与润泽;三则在于表明人皆有选择成圣的意志自由。
    对于第一点,比较容易理解,“可能如此”不代表“必然如此”,但如果若无“人性善”之前提,那么“成圣”的可能性则大打折扣。这里需要说明的,“性善论”并非《三字经》所谓的“性本善”,而是“性向善”。“本善”乃是把人说成全然一体的善,这并不是儒家的立场(孔孟皆未言及“本善”之义)。关于此,告子与孟子有过精彩的论辩。告子以水比喻人性,认为人性若水,引之西则西,引之东则东,进而得出“中性”论。孟子则将话题引向深入,他认为水固然可东(流)可西(流),但却不能向上流,而人则不然,人具有向善之心,可以向贤、向圣,追求更为完美的人格。孟子的“性善”(向善)论乃标明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向善”乃是人之为人的依据,也因此奠定了人类自我超越的理想与可能。在这个意义上,熊十力先生不同意冯先生所谓“良知是一个预设的”说法,倘若只是预设,那么这个宇宙中又有什么不是预设?科学理论的前提不也是预设么?倘若我们把一切都视作假设反对的话,那么还有什么可以信赖的(宗教信仰是最大的预设,但我们不能否定其存在的意义)?他坚持“良知乃一呈现”的观点,良知不在外,就在内心呈现的一刹那。对于第二点,“人性善”的主张尤其注重“教化”的作用,即为时下人们所谓的道德教育。恰如孔子所谓“志于道,据于德,立于礼,游于艺”(《论语·述而》)那样,人们要在“礼”中立“起”来,“礼”并非仅仅指外在的“礼仪”,而是一种有着熏陶、化育的润泽功能,“礼”不是悬空的,而是贯穿生活本身。孔子认为,唯有“礼”方可使人“立”起来。人“立”的含义也意味着“止”,意味着一种行动规范。换言之,就是给人的行为规划一个范围,即言“礼”让人止于所“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在“独处”时,则止于“慎独”。只有严格遵循“礼”所规定的活动范围,渐次提高自身修养,以致在“礼”中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出神入化的状态——此时的“礼”俨然不是一种限制,而是与生命内在地融为一体。如此看来,这一套“道德润泽”不仅仅是对人的教化,亦是古人生命的存在方式。正是通过道德实践的逐步提升,人才可以达到“游于艺”的艺术境界,这一艺术境界亦为天人境界——中国人的德行之修的终极目的乃是贯通天地的。
    然而,“能开出好高妙的境界”并不等于必然“开出”,更不等同于德性在“现实中”就一定落实的好。人虽有成圣的潜质,如果缺乏“礼”之润泽、规范,缺乏引导,缺乏德性的自足,这种潜在的“善”也会被恶所蒙蔽。这其实涉及到道德选择的问题,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盗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善之间也。”(《孟子•尽心章句上》)当一个人选择了“利”时,“义”则被蒙蔽,此意志自由下的选择最能体现人之品质、德性,它纯粹是自律的行为。也许人们仍会反问,既然人性善,为什么还会选择“不善”的行为呢?其实,此问题上文已经问答,“人性善”的预设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人虽有“善”根,但如果没有好的土壤,善根也会“蒙蔽”。同时,儒家强调,即使一个人选择了“恶”,并不否认其先天的“善”,恶人仍有“从善”的可能(佛教所谓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说,即此)。就这个意义上讲,儒家的“性善论”确实伟大,它始终秉持“把人当人看”的理念。
    毋庸置疑,在缺乏道德润泽、导向、缺乏自律的情势下,尤其缺乏他律的状况下,人当然也有可能下坠至禽兽不如的地步。然而,即使下坠、堕落,在儒家看来,是你自己的选择,而不能由他者承担,即便恶劣的外界情势亦不能被用来作为“堕落的遁词”。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之在我也。”(《孟子·尽心上》)个人的一切选择,乃是“求之在我”的选择,皆体现了主体的意志自由,又怎么能找各种所谓的客观理由呢?所以,真正的儒者是令人感动与钦佩的!遗憾的是,这种择善而“拳拳服膺之”的态度并非每个人都做到,于是才导致了后人的诟病与诘责——“主张性善论为什么却不能保证人人向善?”这当然是个悖论式的话题,但当下我们对此问题的探讨或诘责似乎脱离了“性善论”的得以显扬的“场域”,因为正如“性善论”的主张和“人人皆成尧舜”的理念本然地带有一定的“条件”约定,那就是它不仅需要“礼乐”的教化,还需要“寡欲”(孟子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乃至抑制人的诸多本能,而这种要求恰恰是现实中的人难以做到的。儒家所称道的“一箪食,一瓢饮,住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堪求乐”的颜回,现实中不知道有几个能够做到。如果,人们能做到若颜回那样,自然就不存在诸多诘责和疑问,但那只是“如果”。就此而言,儒家的“人性善”、“成圣论”无疑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浓烈的理想主义成分。
    四
    尚需说明的是,从纯粹哲学思辨角度而言,我们当然认为“人性善恶”的问题不过是一种预设,甚至认为“人性乃是一个‘无’”。但此命题不是简单的逻辑所能解决的,因为该理念依然于历史、文化、风俗全然融为一体,或隐或显地存在于生活之中。正如真正的儒者所见,人性善、“良知”绝非是一个预设,而是一个天然的“呈现”。如孟子常说,人皆有四端(仁义礼智)之心,见孺子落井,自然有恻隐之心。有人问孟子为什么会有恻隐之心?孟子的回答是,若无恻隐之心,则非为人,乃禽兽也。此既表明“良知”乃是刹那的呈现,同时亦告诫人们的理性追问应当“知其所止”。譬如,我们提倡哲学需要一种紧追不舍的追问精神,同时哲学还需要一种“知其所止”的态度,需要有明了追问极限的睿智。“人为什么有恻隐之心”之所以不能在追问,就在于“你是人,不是物,不是禽兽”,如果连这个也怀疑,哪里还有探讨人性问题的必要?(原载:《孔子文化季刊》总第11期,作者:郭继民,哲学博士,海军兵种指挥学院中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