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让一部分人先信仰起来”——“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评介

http://www.newdu.com 2022-11-11 中华读书报 房伟 参加讨论

    
    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杨朝明、宋立林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17年1月第一版
    以前拜读杨朝明先生《鲁文化史》《论语诠解》《孔子家语通解》等著作,就常常被其中独到的学术识见、扎实的文献功底以及浓厚的儒家情怀所感染,而近来拜读由先生担纲主持编写的“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时,则更分明地看到一位儒家学者的大气象与大格局。
    “丛书”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序,共分8册,总计70余万字,其中心不离“传统文化与信仰建构”这个主题。价值体系混乱与信仰缺失是当前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就中国而言,由于自身历史、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今天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包括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在内的各种思想资源,完成中国人信仰的重新建构。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文化。早在尧舜时期,中国人就提出“克明俊德”,至西周时,更是形成了崇文重礼的浓厚重德传统,《尚书》《逸周书》中经常可见“五德”“九德”等概念。从历史上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连用虽不及“五德”“九德”那样早,据学者考证最晚始于从北宋真宗时期,但从其内在关联看,它其实已经融入了中国人对于德性问题的全部思考。“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传统八德既是道德条目,又是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长久以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八德”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
    近代以来,列强的欺凌加之剧烈的社会变动致使不少国人疏离了传统。学术界有人看到,不少人对中华民族文化丧失了信心,从而以新奇相标榜,自塞其源,自毁其根,粗暴践踏中华经典。结果眼睛紧盯功利,心中缺乏信仰,富而无礼,令人忧心。对于传统价值的疏离,致使当前的中国社会严重缺乏信仰。缺乏信仰的人,在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里,便会无所畏惧。他们遗忘了先人的古训,为了利益无所不为,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地狱,生活于此社会中的人都难逃其危害。
    毫无疑问,信仰的重新建构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举措。要重构人们的信仰就要回到传统,在传统中汲取滋养。正如杨朝明先生所言,优秀传统文化是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厚文化土壤,“八德”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传统美德,已经沉淀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构成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成为历代中国人“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因此我们不能淡忘“八德”的历程,应该继续讲好“八德”的故事。
    如何才能继续讲好“八德”故事?要讲清楚,首先必须搞明白。因此,对“八德”进行“正本清源”的研究,从而厘清内涵,消除误解,就非常必要。以“忠”德为例,如今人们一提到“忠”,往往将其理解为臣下对于君上的忠心,其实这样理解十分狭隘。“忠”德源于部落首领尽心为公,是一种美好的德行。尧、舜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为践“忠”之楷模,孔子就称赞舜“有忠利之教”(《礼记·表记》)。今人对“忠”德偏执化的理解,显然忽略了时代发展所造成的意义流失对其本源之义的影响。质言之,忠就是把心的位置摆正,存心居中、正直不偏,尽心竭力对待一切人、一切事的态度。千百年来,忠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已经成为立身处世的重要道德规范,“尽忠”是做人的根本,在现代社会中,这仍是价值行为的不变规范(《忠德诠解》)。
    以对“八德”正本清源研究为基础,杨朝明先生主张对“八德”要进行整体性认识。他认为,“八德”实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方面,“八德”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孝、悌、忠、信为第一个层面,即正心诚意的内在修为;礼、义、廉、耻为第二个层面,是个人修为的外化,是修身的体现。二者紧密相连,是递进的关系。另一方面,在“八德”之中,孝与悌、忠与信、礼与义、廉与耻意义相邻相近,可分别组成一组概念,而且它们同样层层递进,有内在的关联。
    传统与现实的关系是所有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无法绕开的话题。传统文化应该以怎样的面貌适应现实?又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回应当下?这是杨朝明先生长期关注并思考的领域,“丛书”亦无处不显示着这种深切的现实关怀。面对信仰缺失,有学者提出可以“让一部分人先信仰起来”。杨朝明先生就曾表示,中国传统上“以吏为师”,格外重视为政者的表率作用,信仰与价值观的建立,社会管理群体发挥着决定作用。可见,官德教育极其重要也正当时。“丛书”的重要目的也在于此,编写团队特别注意提炼符合当今时代的思想观点并作出当代性的阐释,力求赋予传统八德以新的时代内涵,这对于提高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立足于正本清源,注重整体性研究,同时加之以强烈的现实关怀,这正是杨朝明先生及“《丛书”编写团队一贯以来的治学风格。他们扎根圣城曲阜,于洙泗之域研治儒学,扎实稳健而境界高迈,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色。“丛书”的问世,正是这种治学理路的又一次集中展示。
    价值体系的建立要立足于传统道德,而传统“八德”正是我们重新认识中华优秀美德的基础,因而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十分必要。同时,信仰的建构也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人文教化体系的建立。在传统中国,学校、书院以及文庙正承担了这一功能。化民成俗,教学为先,学校是儒学社会教化最直接的途径,而文庙的设立就是为了申明正学,通过祭祀孔子宣示国家的价值取向。杨朝明先生曾说:“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导者在干部,主场在学校。”可谓真知灼见!试想,如果将在学校大力开展传统“八德”教育,使莘莘学子耳濡目染成圣希贤的荣耀,这对于信仰建构无疑具有重要作用。(来源:《中华读书报》2017年05月10日 10 版 作者:房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