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弟子中,子贡可以说是一位头脑清晰、干净利落的人。有一天,子贡问孔子:“老师,有没有这样一个字,我可以去终身实践和奉行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所谓‘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一个“恕”字,值得一生遵行!那么,这个字何以如此重要?其实,“恕”字还真的非常奇妙!它可以说就是孔子修身学说的精髓与根本所在。 有一天,孔子与曾参等弟子在一起。孔子说:“曾参呀,我的所有学问是可以用‘一’贯穿起来的。”曾子很理解地说:“是的。”孔子说完话出去了。其它弟子问曾子:“夫子所说是什么意思呢?”曾子说:“老师的学问,只不过是‘忠恕’而已。” 孔子学说当然博大精深。他所说的“一”可不简单!他认为世界原初时是“太一”的状态,现实世界就是由“太一”化生而来,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易传》则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又有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处理这一对又一对的关系,就必须有一个“一”的思维。 不难看出,孔子说“一”,又说“太一”,其实是在谈天下之“达道”的根源。按照《中庸》所说,天下的“达道”有什么呢?无非就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道,就是天下最基本的人伦关系。按曾子的提示,处理这些两两相对的关系就要尽力做到“忠恕”,换句话说,就是把每一对关系都进行“一体”的思考。 曾子不愧是孔子的优秀弟子,他对孔子学说的理解太准确了。因为孔子所倡导的就是在“修己”的基础上“推己”。孔子之道,无非就是“忠恕之道”。将“忠”与“恕”分开说,“忠”是修养自身,“恕”是推己及人。就二者的关系说,“忠”是人们修养的基础与根本,“恕”是为人处世的境界和要点。 子贡曾说:“我不愿别人把不义的事情强加于我,我也不想把不义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子贡与孔子常常朝夕相处,感情很深。孔子直接对子贡说:“赐呀,这不是你所能做到的。”孔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觉得要真正做到“恕”是不容易的。正像孔子曾经对子路所说,修己以使自己庄重恭敬,修己以安顿百姓,进而修己以安顿天下。而要踏踏实实做到“修己以安天下”,恐怕连尧、舜这样的圣人也会担心自己做不到呢! 在孔子的眼中,一个人真正做到了“忠恕”,那么,他距离“道”就已经很近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道理,看起来人人可为的事情,恰恰需要进行极大的努力。 于是,孔子才一再强调了那个极其重要的字,它就是“恕”,就是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如果真的做到“恕”,勉力而行,言行一致。就一定会修养成为敦厚的君子。(原载:《山东画报》,作者:杨朝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