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岩悟道:月岩自然景观与《太极图》关系试探 作者:朱雪芳、唐厚裕 来源:《原道》第23辑,陈明、朱汉民主编,东方出版社2014年出版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七月廿五日乙巳 耶稣2017年9月15日 摘要:湖南道县“月岩”溶洞因天然月亮奇景,“上弦月”、“望月”和“下弦月”而得名。《太极图》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文献,图书叙述宇宙生成体系,较为完整地解释中国的宇宙论和人生论。自从朱熹为周敦頣的《太极图》作注解后,更受到宋明理学家以至清代朴学家的重视。度正《周敦頣年谱》记载:“周子十四岁在洞内筑室读书,相传睹此而悟太极”在理学史上有之说。至于周子《太极图》是否受月岩启发,逄至今天,仍是悬案,有关《太极图》的研究仍有待探讨。文章从月岩自然景观论证周子“月岩悟道”的可能性。 关键词:周敦頣;月岩;太极图; 月岩位于湖南道县(道县又名道州)城西20公里处,是都庞岭下的一个大型石灰岩溶洞。[i]月岩由于洞内天然月亮奇景,“上弦月”、“望月”和“下弦月”而得名,与及和中国理学家、文学家周敦頣生平“悟道”传闻而闻名。因此,自宋代以逄,受到哲学家、文学家慕名而来,骆驿不绝,在洞内提字、写诗,为月岩更留下寳贵的墨宝文物,更让月岩增添了几分文化气息。 一、道县月岩自然环境 道县位于湖南南部,潇水中游,南岭北麓。地理坐标:北纬25°09′—25°50′,东经111°17′—111°56′,最南端离北回归线1°42′。[ii]月岩位于道县城西20公里(今清塘区),系属都宠岭山麓,面积约1.5平方公里,周围一带属喀斯特地形,群峰挺拔,青嶂翠岱,有如平地起土堆,典型的南方山峦气势,酷似桂林山光。有学者考查,月岩洞内宽敞明亮,冬暖夏凉。洞壁怪石林立,有的象猫相逐,有的如龙蜿蜒,有的似龟蹒跚,有的若凤翱翔,景象十分迷人。满壁上灌木倒悬,千姿百态,野草蕃盛,郁郁葱葱。洞内有鸟类、蝙蝠不时飞来转去,鸣声唧唧,讨人喜爱。岩洞南壁有“仙人床”、石幔、“仙人靴”、“圣水”,北壁有“仙人田”、石笋等。[iii]道县月岩的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8℃。1月平均气温6℃左右,7月最热,平均气温28℃以上,无霜期达309天,有“天然温室”之称。年平均降水量1506.7毫米,是湖南省多雨地区之一。但因周边山区较多,早晚时份雾气较大,气候也随四季的转变而变化。 道县月岩构造特征与天气变化。杜方智先生(1938-2012)认为月岩有两种特征。第一,月岩的开放性性。一般的岩洞都是封闭的,进入洞内,里面阴暗幽明,或高大宽敞,或深不可测,封闭在石山里面。月岩则是开放的,由于它的顶腹皆空,自然形成宽敞明亮大石山,现存遗留下来的岩石结构和自然形成东、中、西三个岩洞。月岩的东西洞门,都是高大巍峨,宛如城阙。岩口恰如月形,远远望去,阳光照射,宛如一轮明月悬挂在半山腰中。三个洞口,相互对峙,三点成一直线。宋代淳熙年间,赵抃在洞壁上刻下“穿岩”二字。因此,月岩又名“穿岩”,即一眼可以望穿也。东岩高40米,宽29/40米,长28/65米,有顶。中岩高90米,宽72米,长85米,中洞顶虚,天光直射,光明透彻。西岩长180/105米,宽166/60米。月岩几乎全然裸露在大自然之中,呈开放态势。这种开放性的岩,无论在国内,乃至全世界都是少见的。[iv]洞中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冬暖夏凉,四季宜人。洞外群山矗立,如屏如戟,景色如画,蔚为壮观。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游览月岩后,在《楚游日记》中写道:“永南诸岩殿景,道州月岩第一”。更把道州月岩列为“永南洞目”第一。 第二,月岩的变化性。月岩的变化有三点:一是体现在天气晴阴的变化上。偶尔,当岩外艳阳高照,但岩内的石壁上泉水涓涓,水珠滴滴,下流成溪,整个洞内,朦朦胧胧,仿似“苍崖晴作雨”了。有时,岩外天气阴晦,但岩内阳光从岩顶直射而下,满眼耀明,宛如“苍崖雨作晴”了。二是体现在昼夜的变化上。白天进入岩内,抬头望天,蓝天白云,皓月高悬,清辉遍地,“白昼生明月”象是夜晚的景象。至于晚上来游月岩,两轮明月,互相辉映,把洞内照得一片明亮,仿如白天,又是“黑夜现骄阳”另一番景象。三是体现在仰望洞顶圆形的变化上。从西洞拾级而上,抬头仰望,洞顶月亮始放,状如蛾眉,是为“上弦”月。进入中洞,仰望洞顶,一轮圆月,是为“望月”。再往前走,走进东岩,月亮由圆到缺,站在东岩洞口,回眸仰望,复为蛾眉状,便成了“下弦”月。正如宋代诗人对月岩的描绘,“一孔空明在山巅,二窍虚明在侧边”。而且,这种“上弦月”、“望月”和“下弦月”的变化,由缺到圆,由圆到缺,也是逐步显现出来的。[v]由此可见,月岩的天然风光,无论是从东往西行或从西往东走,随着位置、角度的转移,月亮的变化的特点显现得清晰分明。 二、相传周敦頣月岩悟道 周敦頣(字茂叔,1017-1073)出生于道州营道县楼田村(今湖南道县),的《太极图》(又名《太极图说》)是否受到了“月岩”自然环境的启发,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问题之一。 朱熹的学生度正认为周子曾经在月岩筑室读书,他为周敦頣写《年谱》记载:“先生年十四。濂溪之西有岩,东西两门,中虚,顶圆如月,出入仰视,若上下弦,名月岩。先生筑室读书其间,相传睹此而悟太极。”[vi]年谱记载的“濂溪之西有岩”,道县中月岩位置是在濂溪的西面,位置相符。宋仁宗天圣八年庚午(1030年)周子14岁,到15岁父亲去世,随母亲到京都投靠舅父龙图学士郑向,受郑向教诲,精通经史。 历代名人学者因慕名周子而游月岩不计其数,根据明代胥从化编《濂溪志》、李桢编《濂溪志》、李嵊慈编《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和清代吴大镕编《道光元公濂溪周夫子志》、周诰编《濂溪志》、周诰编《濂溪遗芳志》等集志的搜集记载,学者和官员提写的月岩为题目诗文共72篇。 明代顾宪成曾游月岩,写下《游月岩记》: 予以岁之九月六日至桂阳,越五日有永州之行。行三日,经道州,州大夫张四可氏出谒。予为问讯濂溪周先生故事,大夫曰:“去州可四十里有岩,相传以为先生悟道处,此一奇观也。”予曰:“何如?”大夫曰:“《志》言岩形如圆廪,中可容数万,东西两门,通道当洞之中而虚其顶。自东望之,如月上弦,自西望之,如月下弦,自其中望之,如月之望。先生则之,以画《太极图》云。”己晤彭将军哲庵氏语及之,亦曰信。予曰:“有是哉?”明日遂偕往,既至,历崖而登,下而就几少息焉。徙倚四顾,奇石森列,满璧而是,眉睫之间,变幻纷沓,应接不暇,即王子猷山阴道中,不知有此否?哲庵氏曰:“吾闻诸《志》矣,如走猊,如伏犀,如龟蹒跚,如凤翱翔,如龙蛇蜿蜒,可谓笔端有尽。”予曰:“未尽也。”拟为之名,卒不得其似而止。遂与二君徐步而前,就其中望之,既圆而朗,果如其言不谬。[vii] 顾宪成在《游月岩记》文中提到,听闻“有月岩,相传以为先生悟道处”翌日“遂偕往,既至,历崖而登”四处观看月岩内外风景,“果如其言不谬”。顾宪成也曾到月岩考察,才相信周敦頣的《太极图》是受到了“月岩”启发而悟道的。那么,周敦頣的《太极图》有没有可能是受月岩的自然环境的启发? 笔者认为也有可能的。因为根据朱熹的“格物”之义,一草一木之中都蕴涵着天地之至理,那么周敦颐由“月岩”这一天造地设的奇景而领悟“太极”之理,岂非顺理成章之事?当代学者认为,衡诸事实,“月岩”的地理环境既如顾宪成所描绘的那样险恶,少年周敦颐在此读书的可能性实在不大,同时在周敦颐的任何文字里也没有提到过“月岩”,这说明,所谓“月岩悟道”,只是后人对周敦颐的美好想象罢了。[viii]不过,就如物理学家牛顿透过观察“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一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而研究出“万有引力”这一则自然律则。若我们静心仔细观察,月岩的自然景观,变化奇特,再印证《太极图》,也许有新的发现。 三、《太极图》沿革 (一)周敦颐《太极图》 周敦颐所着《太极图说》,是为太极图写的说明,全文只有250字,《宋史》在周敦颐传内收录,全文如下: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而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万物化生,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阳与阴,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此说是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以及《易》理结合在一起,来说明宇宙万物的形成过程。图是从上往下看的,最上一个圆圈是太极,太极是宇宙的本源,是寂静不动的。由太极而生阴生阳,阳动而阴静,阴阳二气合抱、交感而生出五行之气。阴阳五行的精华凝聚在五行图的最下一圆圈内。这种天地之精华便是乾和坤,“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阴阳交感而有万物;在这宇宙中,唯有人才是万物之“灵”。接下来说的就是“人道”了。可见,此图虽说与《无极图》相仿,但却摒弃了“炼丹”之说,而是从宇宙本源上来论太极图。 (二)赵撝谦《太极图》 现存文献中最早一张太极图出自南宋张行成的《翼玄》。明初赵撝谦改造(简化),定型于明末赵仲全。之后出现的由两个半圆合成的太极图。双鱼式太极图就是黑白(阴阳)互纠的图形,其特色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图略) 四、月岩自然景观《太极图》扫描与周敦頣悟道 《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记载徐爱的《月岩记》: “岩形方,外高几百丈,内石骨空虚,圆洞彻天地,端若立甑。二洞门,自东门入,初见西露微光,若观月自朏生。行渐入,光渐长,叆门内限,光半当上弦。循至正中,光乃圆。西出门,光微以隐,若月自望至晦。岩以月名本此。濂溪自幼日游其间,因悟太极之理。”[ix] 徐爱曾经游览月岩,他观察月岩的形状、结构,光影的变化而写下《月岩记》。他的《月岩记》由两个角度描写:(1)形构,(2)光影。 周敦頣在月岩洞内读书经年,日复一日,由东门到西门,或由西门到东门,多次仰观府察,启发他思考天道的奥秘、大自然的启示,及后集思广益、博学多闻,开始太极阴阳之理,阴阳互动、阴阳互补、周而复始,不无道理。 事有凑巧,月岩洞内自然风光呈现一幅弧形昼面,这种弧形影确有近似于阴阳《太极图》。随着白昼与黄昏的更替,月岩内部在受到日光转移,这种弧形阴影交义互动,表现为动态的《太极图》。月岩内部在阳光照射下的阴影特征。月岩内部的阴影,随着阳光照射的改变而变化。由于洞顶呈圆形,光线受圆边的限制而使洞内的光影变为弧形,从洞顶沿墙身至地上,这种弧形线体近似《太图》的S形。值得注意的是,《濂溪志》、《道州志》等记载,月岩洞内中间曾建有书楼,可惜在1944年抗日战争期间被毁。若能在洞内凌空鸟瞰式地环视月岩自然景观,应该会发现更多、更清晰的自然景像。 徐霞客在《楚游日记》对月岩的记述,光从月岩洞的石刻即可见其历史印迹,明代、清代到今天都有人留下石刻文字,“道在其中”、“豁然贯通”、“浑然太极”、“理学渊源”以及《太极图说》文字摘录等内容的石刻在洞中岩石上,只是历史的久远,有些已经模糊不清。走出洞东门,看到远处的拔地而起的山,青黄相间的稻浪,忽然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世外桃源之感。[x] 注释: [i]杜方智:《月岩之奇》,《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7月19日第6版。又见胡正耀:《道县月岩与周敦頣的<太极图说>》,载吕国康等编:《千古之谜潇湘奇观》,第162-165页,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1。 [ii]湖南省道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道县志》,第41页,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iii]参考道州网,http://www.daozhou.net/news/travel/19584.shtml,2014年7月30日最后访问。 [iv]参考杜方智:《月岩之奇》,《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7月19日第6版。 [v]参考杜方智:《月岩之奇》,《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7月19日第6版。 [vi][宋]度正:《周敦頣年谱》,载周文英主编《周敦頣全书》,第8页,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vii]明胥从化《濂溪志》及明李桢《濂溪志》有“去州可四十里有岩”、“州可四十里,有月岩”见(清)永瑢编纂:《四库全书》第1292册,第130-13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viii]参考周建刚:《周敦頣研究着作述要》,第4页,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ix][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 [x]雪峰:《道州月岩》,http://xz5.2000y.net/mb/2/ReadNews.asp?NewsID=391280,2014年7月30日最后访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