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马积高教授 作者:张军德(湖南师范大学和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 来源:《原道》第27辑,东方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四月十八日丙午 耶稣2016年5月24日 我于1983年在湖南师大中文系毕业即考上本系古典文学专业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马积高教授是我的指导教师。关于马积高教授的生平、行状及学术成就等,师弟廖可斌君评述颇详,[1]在此不赘。但有关马积高教授的几件往事,令我难以忘怀。 马积高教授身材比较高大魁梧,头发稀疏霜白,说话时带有浓重的衡阳口音。他在与人打招呼或交谈时,常面带微笑,态度和蔼可亲,我几乎从未看见过他发脾气。一次,马积高教授去外地参加一个赋学研讨会,有几个研究生随同前往。由于组委会工作人员的疏忽,接待人员误将马积高教授安排在学生宿舍,与几个研究生同住一室。看到年迈的马积高教授行动诸多不便,随行的几个研究生都感到不平,要去组委会为马积高教授争取一个单间住宿。这时,马积高教授连忙拦住他们说:“莫去,莫去,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马积高教授平时很少生气,我所见到的例外情况仅有一次。那是1980年师大进行区人大代表选举。由于校方擅自改动参选代表的得票数额而引发了学生的抗议行动,史称“十九运动”。后来,中文系七七级学生毕业分配时,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被教授们推荐留校任教。但因为他曾经参加过“十九运动”而被校方拒绝。马积高教授为此向校方慷慨陈情,希望校方同意这位优秀学生留校任教。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最终还是未能如愿。马积高教授愤而辞去了中文系系主任的职务,以示不满。从马积高教授的身上,我看到了当年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那样的爱护学生的仁厚之心与刚正不阿的国士风骨。 马积高教授在教学上循循善诱,他常对我们说,读研主要是思维方法的训练。研究文学一定要将研究对象放在古今中外的宏观背景下来考察,确立其坐标,这样才能看得清楚。在方法上要打通研究,要从跨学科、多学科的角度来考察研究对象,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研究对象,尤其要克服主观主义和本本主义。他还说,你们初学写作学术论文时,要力求口子小(题目),肚子大(内容),先练习写短文,循序渐进。马积高教授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使我终身受益匪浅。 马积高教授很重视对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有一次,他让我们做旧体诗绝句作业。我胡乱做了三首绝句呈上:《咏松》薰风吹送解严冬,杨柳桃花春意浓。阅尽四时凉与暧,岁寒三友爱青松。《无题》墙里开花墙外香,只缘德赛隔围墙,开门迎得先生入,满园春色自芬芳。《咏竹》飒飒秋声月上迟,千条万叶斗霜姿。蝶蜂只解桃花好,不识西风劲节枝。后来,马积高教授阅后在我的作业本上批曰:“立意平平,然格律尚工稳。” 马积高教授常教导我们治学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治学原则。这也是马积高教授自己“知行合一”的真实写照。 1961年,马积高教授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从金圣叹谈起》。当时的学术空气谈不上宽松。“农民起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的主流历史观不容置疑。在大专院校里,衡量经过反右运动后的知识分子的政治态度也是以对待农民起义的态度来划线。马积高教授却认为“研究中国古代作家和文学理论批评家,不能只看他对农民起义的态度,而应从多方面考察”。他进而指出“对金圣叹就应一分为二,应给予重新评价”。马积高教授说:“就他(金圣叹)对《水浒》的批评来看,金圣叹也表现出他的思想和文学见解都有进步的一面,特别是批语中某些精湛的艺术分析,超过了他以前与同时的小说批评家”。这些观点虽然正确,显然不合时宜。后来,这些观点果然获罪,马积高教授因此而受到了批判。在文革中,这使他受到了更为严厉的批判和打击。后来,马积高教授不无感慨地说:“如果说政治上的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还有其存在的理由,那么文化上的专制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存在的理由”。[2]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种种弊端。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天人合一”说,试图以此来平衡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愿望是良好的。但马积高教授认为,笼统地提“天人合一”说并不准确,例如,以对‘天’的看法不同分,有上帝的意志即人间的准则的天人合一说,有某种所谓宇宙终极法则(道、理、气化……等)即人类社会法则的天人合一说,其间相通之处往往亦即相类之处,只是强调的方面或有不同;有神(有人格意志的主宰神)与无神的界限有时亦较模糊。马积高教授还将理论表现形式不同的几种天人合一说分别归纳如下:“(1)毫无隐讳的上帝意志即人类生活准则说,以及由之演变的天人交感说。这是较为原始粗糙的一种,《诗》《书》所载及墨子天志说属之。(2)天人之道皆以自然为宗说,这是道家的天人合一说。(3)以阴阳八卦的变化绾合天、人的天人合一说,这是《易传》的观点,杨雄《大玄》、司马光《潜虚》、邵雍《皇极经世》皆其演变。(4)以阴阳五行的变化绾合天、人的天人合一说,这是阴阳五行家的观点。(5)以性善说绾合天、人的天人合一说,这是儒家思、孟一派的思想,后来的理学家大体沿用其思路发展,然亦吸收《周易》的阴阳变化之论,其间又有以性理贯通天人和以气或心贯通天人之别。此外尚有其他说法(如王充以气、命贯通天人等),然影响较大的是以上五种”。马积高教授肯定了“天人合一”说在中国历史上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后指出:“必须看到,所谓天人合一并不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科学的认识和说明,而只是从天、人间相通相类那一部分事实出发所作的玄想或神秘幻想的推衍”。与“天人合一”说相比较,马积高教授更重视荀子提出的“天人相分”说。他认为荀子提出的“天人相分”说较接近于天人统一观。为此,他专门撰写了《荀学源流》专著,并直言不讳地说:“写这本小书的目的是要给炒得过热的天人合一说泼一点冷水,为天人相分说争一点存在的空间”。[3] 2004年以来,构建和谐社会的提法在社会上蔚为风气,但收效甚微。马积高教授认为,要真正达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状态,必须在制度上深化改革。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条件而孤立地呼吁构建和谐社会,实难奏效。他在古体诗歌《近今五百年歌》中写道:“……共荣共富恨未及,民生民智已改观。虽改观,强弱悬,南北东西不同情,异国殊群有炎寒。奋者争伸孱者绌,沉迷苟且多愁怨。嗟夫!人言天人本合一,又言和合为道之真诠。吾尝放眼观当世,稽史览遗编。曾未见天人相与若符契,但见相依亦相干。太古猛兽毒蛇常噬人,祇今耕作伐碧山。残天无度人之愚,任天无为人早殚。人以群分利害殊,和合之道益多艰。民族仇,阶级斗,至今血跡尚斑斑。大同之世吾所求,前路盘旋待跻攀。未来千载期太平,别异万世恐难刊。和合信美孤难行,珠玉堪赏不可餐!”从这首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马积高教授具有像屈原一样的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赤子情怀,也可以看到他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认识与殷切期盼。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地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接着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这个问题确实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我们全社会来共同破解。 马积高教授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高大形象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注释: [1]见马积高:《风雨楼晚年诗钞》,跋,岳麓书社2007年版。 [2]马积高:《从金圣叹谈起》,《湖南文学》1961年第10期。 [3]马积高:《荀学源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