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这一论述既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对建设公民思想道德的新要求,也是发挥道德精神引领、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科学指导,更是深入推进文化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根本遵循。 从字义看,“德”为个人的良好品德或人民在社会共同生活中的良好品行。古语云:“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威。”“德”一直被认为是人的立身之本、精神之源。“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不仅是共产党人加强政德建设的核心内涵,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不竭动力。 大德是精神之“钙”。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大德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政治立场,是对人民、对历史的责任与担当;对于人民群众而言,大德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道德素质的重要指南。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为了人民、来自人民、依靠人民的理论。回望新时代这十年,人民的实践是发展的、鲜活的,不断从人民实践中汲取经验养分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发展的、鲜活的。因此,我们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更具中国特色、更适时代发展,让马克思主义在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汲取丰厚滋养、凝聚强大力量。 公德是思想之“基”。公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纵观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我们民族宝贵品格的生动体现,也是民族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有力支撑。“士有百行,以德为首。”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要从社会风气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中,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凝聚人心、汇聚民力,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私德是信仰之“核”。私德是个人修养的标准,即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德”是本,是定基础、管方向之要。德之培育重在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深刻领悟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德不优者,不能怀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涵养高尚品德、提升思想境界的重要法宝。基于中国独有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与实际国情,我们要选择性地继承马克思主义政德文化遗产,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德精粹,不断改造思想、加强修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多思多想、学深悟透,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引导人民群众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国文明的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立足于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两创”,使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同,在广袤的中华大地更加枝繁叶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