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杨德俊】王阳明龙岗书院弟子陈文学

http://www.newdu.com 2023-01-26 儒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杨德俊】王阳明龙岗书院弟子陈文学
    作者:杨德俊
    来源:《文史天地》2023年第1期
    在王阳明的黔中弟子中,有一位“得文成之和,并擅词章”“承良知之派以开黔学”的著名弟子,他因传播阳明心学之功,被钱德洪记入《王阳明年谱》一书中。他就是黔中王门的重要代表人物——陈文学。
    
    ▲陈文学像,浙江余姚王阳明故居博物馆提供
    一、王阳明赠诗
    陈文学(1482—1558),字宗鲁,号五栗山人,晚年号孏簃生,贵州宣慰司(今贵阳)人,比王阳明小10岁,比王阳明得意门生徐爱大7岁。少年陈文学非常喜欢诗文,史称“自少能文章”,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怎样写好诗文之上。
    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流放贵州,完成龙场悟道,随即修建龙岗书院,聚徒讲学,远近数百里的学子纷纷前往请教就学,地方文献称:“先生与群弟子日讲良知之旨,听者勃勃感触”“人人闻风慕道,欲问业龙场者,络绎不绝。”王阳明龙岗书院讲学成为贵州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事,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年轻学子。在他们之中,就有这位喜欢舞文弄墨的陈文学,他引起了王阳明的注意。对王阳明来说,陈文学一心沉溺于文学技巧,可能会偏离圣贤之道。王阳明于是作《赠陈宗鲁》诗一首,指示陈文学为学途径。诗云:
    学文须学古,脱俗去陈言。 
    譬若千丈木,勿为藤蔓缠。 
    又如昆仑派,一泻成大川。 
    人言古今异,此语皆虚传。 
    吾苟得其意,今古何异焉? 
    子才良可进,望汝师圣贤。 
    学文乃余事,聊云子所偏。
    这首诗被收录在王阳明的第一本《居夷诗》中,这是黔中弟子中唯一得到王阳明亲自赠诗的人,可见他在王阳明心目中的地位。
    
    ▲这是陈文学在耀州任知州时撰书碑刻,现保存完好。
    正德三年(1509)十二月,王阳明三年流放期满,离开贵州。陈文学等弟子在贵阳南门蔡氏楼饯别王阳明,并于大风雪中将王阳明送到60里外的龙里驿,师徒依依惜别。除夕之前,王阳明赶到镇远府,在即将离开贵州之际,王阳明在镇远旅店中给黔中弟子写信——《镇远旅邸书札》,以示感谢,并鼓励黔中弟子“努力进修”“以俟后会”。陈文学不负阳明先生之望,最终学有所成,进入王阳明著名弟子之列。
    
    ▲陈文学题词与诗碑,现存陕西耀州
    二、为官一方
    正德十一年(1516),王阳明巡抚南赣之时,陈文学与龙岗书院同门汤冔前往云南参加乡试,同时中举,他们成为王阳明黔中弟子中最早考中举人的两人。陈文学当年34岁,此后为政十余年,清廉自守,于嘉靖九年(1530)出任陕西耀州知州(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官至五品。
    陕西耀州是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家乡,耀州城东三里的药王山就因祭祀药王而得名。耀州还是宋代政治家范仲淹为政教化之地,他创建有“文正书院”,为耀州培养人才无数。可见耀州人文荟萃,人杰地灵。
    陈文学任耀州知州三年(1530—1532),闲暇之余,游览名胜古迹,吟诗作赋。现耀州药王山北洞西玄门右侧墙壁上,还嵌有保存完好的陈文学撰书诗碑一块,其云:
    正月二日登太玄洞一首
    绝岭云横石洞深,绿岗古柏正森森。 
    回廊泉活春长在,断碣苔封字漫灭。 
    垂世几言归正论,活人千载著仁心。 
    肩舆偶为宜民发,瞻拜遗容仰德钦。
    再游太玄洞
    入望千峰矮,凌虚两阁飞。 
    洞深云气湿,春暖药采肥。 
    方技病唐史,清风为布衣。 
    绵绵香火地,不独耀人依。 
    嘉靖庚寅仲春五栗山人识。
    陈文学诗碑在《陕西金石志》一书中有载:“该碑诗文和书法俱佳,为药王山石刻之上品。”此外,在药王山,还有陈文学正楷题书的“白云深处”四大字,碑高60厘米,宽1.14米,上款为“嘉靖辛卯六月望日”,下款为“陈文学敬题”,钤印“五栗山人”。陈文学的诗碑和题词能幸存至今,为黔中王门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实属弥足珍贵。
    另外,陈文学还重修了范仲淹的“文正书院”,并特意书写《阳明先生文明书院教条》一文,刻碑于重修的“文正书院”内。《阳明先生文明书院教条》碑刻现出土于耀县塔附近的“步寿原”(步寿宫)南沿,对探究阳明心学在陕西地区的早期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陈文学在耀州期间,还新修庙宇。嘉靖《耀州志》载:“嘉靖九年(1530),知州陈文学奉命修八蜡庙。”又载:“喜文士,以诗酒自娱,然政事多疏。”由此可见,陈文学具有文人气质,喜欢诗酒自娱,导致政事有所荒疏。
    三、“承良知之派以开黔学”
    嘉靖十一年(1532)陈文学因审案打死犯人,被仇家举报而辞官,是年50岁。王阳明江右著名弟子郭子章在《黔记》中作有《耀州知州陈文学传》一文,记载他晚年的悠然生活:
    陈文学……知耀州。三年调简,不果赴。杜门养疴,一切世故罔预,稍闲即与圣贤对,倦则觅故纸,临古法帖以自娱。宾或至,下榻清话,论文谈诗,博弈啸歌,随意所适,至忘晷刻。虽啬于治具,亦未尝不欢洽也。
    由上可见,陈文学辞官回家后,静对圣贤,接待诗友,仍然沉醉在诗文之中。郭子章对陈文学诗文高度评价,他总结说:“五栗之学有自来矣,五十作《自志》,宛然五柳家风。晚年自名孏簃生而自序曰:沙中淘金,簸中取粲,入眼不烦,于时有补。”郭子章称陈文学为“黔中一诗翁”。
    陈文学晚年居家二十余年(1532—1558),将其诗文编为《耀归存稿》《余历存稿》《孏簃闲录》三集,门人统汇编为《陈耀州诗集》,又称《五栗山人集》。明代普安州(今盘县)人、曾任四川按察佥事的邵元善作《序》云:
    先生之诗,大半在溪山花月、杯酒游览间,触趣而发,不强作;其冲澹如栗里、萧散如苏州、沉郁蕴藉如少陵;而平生落落不偶于时,偃蹇寂寥以终。先辈言诗能穷人,其果然哉!
    可惜的是,陈文学的诗文集并没有流传下来,《嘉靖贵州通志》《黔记》《黔诗纪略》《黔诗纪略补编》等书中,保留下来的陈文学诗文只有10余篇,从中可以看见其诗文的风格和特点。
    陈文学晚年除了编写诗文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传播阳明心学。陈文学与同门弟子叶梧、汤冔等搜集和整理阳明先生遗著,先后编刻《居夷集》《阳明先生文录》《阳明先生文录续编》《阳明先生遗言集》等书,这些贵州刻印的珍贵的阳明学文献有的还收藏在国内外图书馆中。
    嘉靖十三年(1534),王阳明浙中私淑弟子王杏巡按贵州,陈文学联合黔中王门弟子数十人请求王杏建“阳明书院”及“王公祠”于贵阳,“以慰士民之怀”。于是王杏赎贵阳城东白云庵旧址修建书院和祠堂,这是全国最早的“阳明书院”和“王公祠”之一。鉴于此事的重要性,钱德洪将之记入《王阳明年谱》一书中。陈文学与汤冔、叶梧等同门弟子,多次搜集阳明遗文,先后编刻《居夷集》《阳明先生文录》《阳明先生文录续编》等著述。其中黔刻本《阳明先生文录》三卷、《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三卷流传至今,为后世保存了十分珍贵的阳明学文献资料。
    
    ▲《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三卷,现藏上海图书馆
    嘉靖三十年(1551),江西王门弟子胡尧时任贵州按察使,增修贵阳“阳明书院”,主持刻印阳明著作,颁行贵州学校、书院以作教材之用,“令学徒知所景仰,士风为之大变”。同年,巡抚刘大直与浙中王门弟子赵锦等重修龙岗书院,并派人到江西请阳明学大师罗洪先、邹守益撰写《新建龙岗阳明祠碑记》和《龙岗书院祭田记》。陈文学作长诗《何陋轩歌》以纪其盛,这是陈文学见于史料的最后一首诗,再过七年,即嘉靖三十七年(1558),陈文学安然去世,卒年76岁。郭子章在《黔记》中这样评价“宗鲁得文成之和,并擅词章”;莫友芝在《黔诗纪略》一书中称其“承良知之派以开黔学”。这些都是比较准确的定位,肯定了陈文学在贵州继承阳明心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还有许多人不承认王阳明在贵州有弟子群体,认为没有黔中王门这一学派,这值得大家继续仔细挖掘史料,以解其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