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韩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作

http://www.newdu.com 2023-01-27 儒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韩星

    作者简介:韩星,男,西历一九六〇年生,陕西蓝田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论》《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儒教问题:争鸣与反思》《孔学述论》《走进孔子:孔子思想的体系、命运与价值》等,主编《中和学刊》《中和丛书》。
    

    原标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作》
    受访者:韩星
    采访者:中国孔子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四月十二日癸丑
    耶稣2019年5月16日
    中国孔子网编者按】火红的五月,是青年的节日。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传统文化。青年若能担起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中国孔子网在五月特推出大型系列访谈——“论传统文化,言新青年语”,特邀国内知名传统文化专家学者,作“新青年说”,以飨读者。
    
    【受访人】:韩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记者】:青年是祖国的未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中生根发芽,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新时代新青年,如何培养新青年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请您谈谈您的观点。
    【韩星】:中华民族在至少五千多年历史发展中孕育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是明清以来,中国文化走入秋冬之季,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剧变和挑战。到了清末,西方列强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千古奇变,国家内忧外患,中华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古老的文化出现了衰老的症状,各方面的弊端和矛盾日益暴露;另一方面,明末清初以来西学东渐,西方文明处于新的上升阶段,凭其强大的武力进行侵略、扩张、掠夺。
    伴随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近代中华文化面临全面危机,中国人一度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丧失了自信心,如胡适当时就说:“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新月》,1931年第6期)。
    既然百事不如人,那就转而走向全面西化,以拥抱西方文明来替代中华文明。这使中国人在自己文化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上陷入了迷茫徘徊,丧失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使中国人丧失了文化自信。
    我们百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是受西方教育模式主导的。现在很多家长最头疼的是教育不好孩子,这可能有许多原因,但是从爷爷奶奶到爸爸妈妈连“三百千千”都不知道,不懂得教育小孩的成长的基本规矩和做人处世的基本要求,能教育好孩子吗?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杨叔子教授在《高等教育的五重五轻》(《中华读书报》2002年10月9日)一文中说:“1982年我在美国的一个大学访问,有几位华人教授跟我讲,内地教育有个缺陷,什么缺陷呢?内地的留学生,ABC很好,XYZ也很好,也懂得美元、英镑,就是不太了解长城、黄河,也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一点也不知道《史记》、《四书》、《资治通鉴》,请问这种学生毕业出去以后能不能为中华民族服务?我认为他们提得非常好,非常深刻,也非常生动,ABC很好——外语很好;XYZ很好--数学很好,业务很好;懂得美元、英镑——会打经济算盘;不太了解长城、黄河——不太了解祖国地理,对祖国的地理知之甚少;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不太了解民族的历史,对民族的历史知之甚少;一点也不知道《史记》、《四书》、《资治通鉴》——对祖国与民族的悠久文化传统一无所知,这种‘高层人才’,对自己的国家、民族的地理、历史知之甚少,对悠久文化传统一无所知,可不可能对自己的国家与民族有感情?会不会为这个国家与民族很好去服务?现实的很多例子已经证明了这个批评是对的。”
    这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不能把传统文化传承下来,转化为学生的基本精神素质。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就寄托在他们的身上,因此,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中生根发芽,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
    
    韩星教授
    那么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新时代新青年,我觉得首先要从教育做起,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
    这方面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提的很明确了: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修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研究制定国民语言教育大纲,开展好国民语言教育。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现在需要的是在扎扎实实的工作中具体落实。
    如何培养新青年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这就是要通过学习,使年轻人认识到,文化的发展自有其规律,任何一种文化都是连续性和变易性的统一,用古人的话说就是“常”和“变”的统一。
    “常”即“常则”,“变”即“变易”。一般而言,文化会随着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是不断发展的,尽管发展有迟有速,变化有渐有骤,但变化是一直都有的。但文化的每一变化,又都是在原先文化基础上的更新发展。我们必然要在建设新的民族文化中要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返本开新,继往开来。实际上就是使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具有生命力的因素在新时代发扬光大起来,以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
    因此,如何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应该注意文化发展变革性与连续性的统一,既不要隔断历史,全盘西化,也不要复古倒退,停滞不前,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中更好地传承。
    
    韩星教授
    【记者】: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说,五四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开启了新中国蓬勃发展之路。那么,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传统文化,提出文化自信呢?
    【韩星】:五四运动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有其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因为中国文化数千年的历史发展,经历了春、夏、秋、冬,在唐宋之际发生根本性变化,这就是从开放的、外向的、热烈的、张扬的文化性格变成了封闭的、内向的、冷静的、收敛的文化性格,好象从夏天进入秋天,从大红大绿变成了清明淡远,直至明清以来,中国文化走入了草木零落,万类萧条的冬季,同时西学东渐,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对中国文化造成了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巨大冲击,使中国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剧变和挑战。
    危机是挑战,也是机遇,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近代化的重要契机,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契机——这就是促使中国人自我警醒、自我反省,探寻中国文化的出路。
    当然,新文化运动的多数思想家并没有完全抹杀孔子在历史上的地位、贡献,对孔子本人及其思想价值也是有所肯定的。
    蔡元培早在1910年所写的《中国伦理学史》中就曾对孔子的伦理思想进行国梳理和探讨,认为“我国以儒家为伦理学的大宗。而儒学,则一切精神界科学,悉以伦理为范围。”(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页)
    他还认为孔子所倡导的义、恕、仁与西方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相同,是“一切道德之根源”(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蔡元培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1-132页)。
    我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可以说是促进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个大转机,是中华传统文化现代转换的必要环节,其最大贡献就是破坏和清除了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僵化教条的思想躯壳和礼法制度。“它并没有打倒孔孟的真精神、真意思、真学术,反而因其洗刷扫除的工夫,使得孔盂程朱的真面目更是显露出来。”(贺麟《儒家思想的新展开》,《文化与人生》)所以五四运动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已经过时,而是实际上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之路。
    中国历史近代以来经历了大曲折、大转折,现在应该回归大中至正之路;中国文化经历了草木零落,万类萧条的冬季,现在迎来了一阳来复,万类复苏的春天。曾几何时,我们丧失了文化自信,我们经历了艰难困苦,我们经受了欺凌屈辱。经过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现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民族复兴的基础是文化复兴。
    因为百多年传统文化的割断,文化自信的丧失,当今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基础工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性,增强文化自信,与时俱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文化复兴推进民族的全面崛起,使中华民族真正自立于世界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文化通论》作者:韩星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初版
    
    《中国文化通论》作者:韩星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5月修订版
    【记者】:如果给当代新青年推荐一本传统文化相关书籍,您会推荐什么书。
    【韩星】:我会推荐鄙人的《中国文化通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初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5月修订版)
    目前,冠以“概论”、“通论”之类的中国传统文化书籍、教材有很多,但大多是中国文化史分门别类的压缩饼干,是各种传统文化知识的拼盘,并不是名副其实的“通论”,缺乏精炼而高度的概括,简明而线条明晰的论述。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编写者由于出于不同的学科专业,在知识的结构上各有特点,难免在写作上互有长短,容易产生各有侧重,甚至一偏盖全之弊。
    例如,很多教材是按照现代西化的学科划分把中国文化分解成条条块块,如哲学、宗教、伦理、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军事等,这样的论述尽管条目清晰,但并不能反映中国文化自身内在的特点,使人们难以见中国文化一体之大全,不能体现中国文化作为一个仍然有生命力的文化体系所具有的有机整体性,甚至会形成对中国文化的肢解。
    本书在对中国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基础上,把中国文化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握其自身的内在特质,摆脱在西方话语霸权下“中国文化史”学科建设采取的“中话西说”形态,即以中国传统文化附会西方文化的问题、架构、语言的过程,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旨在提供一个了解中国文化悠久历史、丰厚遗产的简明读本。
    作者重在从多个角度切入对传统文化深层精神结构的分析、概括、提炼,内容涉及中国文化的结构模式、发展历程、基本精神、文化统系、思维方式、伦理道德、修养之道、人格范式等方面,较为全面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精神和多样性,全书广泛征引典籍文献,结构整饬,条分缕析,具有学者的谨严客观,又能够深入浅出,表述精炼流畅,所引原典作为独立模块镶嵌在文中,使全书的知识接受更多样化。本书适用于高校中华传统文化类通识课,也可以作为普通读者学习中国文化的基础读本。
    在吸收近几年中国文化史、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各个学科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以宏观概括与微观探讨相结合,文化哲学与文化史相融合,知识传授与学术研究相融通,历史的梳理与逻辑的分析相结合,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促进的思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而概括地进行研究,不仅为读者提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而且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对中国传统文化某些重要领域、重大问题进行探讨。
    在今天中国文化全面转型,中外文化交流融通,中国文化进行全面整合的时代,试图正本清源、正确诠释中国文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更新发展,走向未来,走向世界,并着重回答一些大家关心的重大问题:如中国文化中那些是最有价值的,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意义?中国文化为什么要转型?近代以来中国人为探讨中国文化的出路都提出了哪些观点?中国文化未来前景和发展方向是怎样的?中国文化的出路的探寻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等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