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杰人: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朱熹? 受访者:朱杰人 采访者:《新民晚报》首席记者姜燕 来源:摘自《新民晚报》2015年11月21日第5版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十月十二日癸卯 耶稣2015年11月23日 11月15日至16日,第六届海峡两岸朱子文化节在福建武夷山举行,海峡两岸朱子研究知名学者、朱子后裔齐聚朱子故里,纪念朱子诞辰885周年,研讨朱子学说,弘扬朱子文化。 朱子(1130-1200年),即朱熹,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家,他重新校注儒学经典,编纂《四书集注》,将北宋四大理学名家的学说择其精华辑录成《近思录》,创立了新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但是,他的学说后来成为官方哲学,一些言论被统治者利用,成为禁锢人性的工具,“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是大”等言论成为民间约束女性的道德枷锁,朱子也因此受到一些负面的评价。 这些是朱熹的本意吗?为此,《新民晚报》记者专访了华东师范大学研究朱子学说三十余年的朱杰人教授,听他谈谈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与认识朱子与他的学说。 朱杰人:1945年5月出生,江苏省镇江市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董事长。现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会长、中华朱子学会常务副会长。他领衔主编的《朱子全书》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记者:很多人不了解朱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甚至有不少负面看法,您能否解释一下? 朱杰人:朱子在中国的文化、思想和学统、道统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但长期以来,他的价值没有被大家认识。他曾经说过“世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意思是如果没有孔子,我们还生活在黑暗中。我认为,如果没有朱子,孔子的思想可能就不会这样被传承下来。 在朱子和他以前的时代,佛教思想盛行,孔子的儒学已经被边缘化,这是因为孔子儒学没有解决人和宇宙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即“死”他不研究,《论语·述而》里还有“子不语怪、力、乱、神”一句,即他不谈论怪异、暴力和鬼神这些事,这使他的哲学留下很大的空档。人来到世界上一定会面临死亡,会追问死为何物,佛教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很快填补了这个空白,成为中国思想的主流,再加上儒学典籍繁琐难懂,慢慢被边缘化是必然趋势。 当时知识分子都信仰佛教,朱子早年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十几岁参加乡试时,就是写了一篇佛教理论的文章,考了第一名。后来,他的老师认识到佛教思想与儒学思想的差异,给朱子留下《易经》里的三个字“不远复”,意为人犯了错误,在没有走远的时候赶紧回来,劝他重归儒学。但那时的朱子是过耳不入。等他拜李侗为师后,才深受教益,重新学习儒学经典,并潜心研究,对一部部经书重新注解,将深奥的儒学解释得深入浅出,并结合北宋理学,汲取佛教、道教的精华思想,构建了自己的学说即“新儒学”。严格说来,我们现在理解的儒学,已经不是孔子的儒学,而是经朱子重新解释过的新儒学。 朱子53岁时,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经学史上的“四书”之名才第一次出现。元朝起至明清,《四书集注》成为历代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他与吕祖谦精取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北宋四子”的思想622条,辑成《近思录》,“近思”二字取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部书成为儒学的新经典。他以自己宏博的著述和精遂的思想、学术体系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15岁起居住在五夫镇紫阳楼(此建筑为后世重建) 摄影 姜燕 记者:不少人都知道“鹅湖之会”这场中国思想史上的著名论辩,看起来当时学术讨论风气非常兴盛,朱子是不是一个好辩手? 朱杰人:当时学术讨论氛围非常浓厚。朱熹的学说形成过程中,有两场著名的争论,一次就是与陆九渊“心学”的“鹅湖之会”,这次的中心议题是对《中庸》里的一句话“尊德性而道问学”的理解。尊德性是指人的本性都是善的,具备全部认知功能,只要将人性全部发挥出来,就能掌握认识世界的规律。朱子同意尊德性,但他强调还要“道问学”,即必须通过问和学。他认为人生到世界上,除了天命之性即本性,还有气质之性,这是说人受到外界影响,本性会发生改变,如果外界影响是“清”的,本性发展就是好的,如果不幸为“浊”,本性便会受到蒙蔽,所以必须通过问和学才能回归本性。 陆九渊的心学则认为,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晓事理,所以尊德性,养心神最重要。并说,尧舜时期世无圣贤书,而两人照样成为圣人。朱子驳斥说,那时的确没有书,但尧舜是圣人,绝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这种能力。现在圣人已经给了我们这么多书,为何不读? 这场辩论持续了五六天,不欢而散。但在中国学术史上影响非常大,影响了整个中国哲学思想的走向。 他的另一场大辩论是和浙东学派的“义利之辩”,义指义理,利即利益,这场辩论对当下浮躁的社会也有启示意义。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叫陈亮,他比朱子小十几岁,也非常聪明,学问很好,但他的思想是功利主义哲学,认为凡事不必讲过程,只要看结果,他引用了唐太宗的例子,说他上位虽然手段残酷,但结果是好的。朱子非常反对,认为宣扬这样的思想会把人引向歧途,他引用汉代董仲舒说的一句话“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功就是最后的结果。首先是要正其义,凡事不能以利为先,把过程做正确,不能违背道义,在讲求功利的时候,不能不择手段。 这场辩论同样意义深远,朱子的很多观点在今天依然适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国家关系、企业发展和做人做事时,也提出“义利之辩”,不能只讲利不讲义。 有趣的是,鹅湖之会时,他和陆九渊虽是论敌,却惺惺相惜,友情深笃。两人在义利上的认识一致,朱子恢复白鹿洞书院后,请陆去讲《论语》,陆选择了义利这一章。陆举了很多切中时弊的例子,听得满座热血沸腾,虽是冬天却汗流浃背,有的甚至泪流满面。朱子对陆的这次讲学大为赞赏,亲手记录并刻立成碑,可惜现世仅存手稿,碑已无存。 朱子巷仍有手工编织蓑衣的民间手艺人 记者:前面提到对朱子其人,普遍认识倾向负面,特别是对妇女的禁锢,甚至把他看成过去迫害妇女的罪魁祸首,这是朱子的本意吗? 朱杰人:最近央视“百家讲坛”终于讲朱子了,请的是厦门大学的傅小凡教授,也有人叫我去讲,我说我讲不好,因为到电视台去讲还是要有本领的。他不讲朱子的学术思想,他讲的是为朱子正名。比如“存天理,灭人欲”,这是对朱子产生误解最多的一句话,说他禁欲主义,泯灭人性。正确解读这句话,关键在于对“人欲”的定义,朱子的意思是指“过度的欲望”,他还讲过一句话叫食色性,天理也,可见他反对的只是过度的欲望。儒家向来认为人的欲望需要节制,认为无限膨胀的欲望一定会带来可怕的后果。他讲这话还有一个背景,就是当时官场贪污严重,让官员要限制过度的欲望。他的理论不但不错,是不是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还有迫害妇女的问题。你如果乘竹筏漂流九曲溪,经过天游峰时,筏工会让你看崖壁上一个白色的像佛龛一样的小建筑,这就是所谓的狐狸洞和胡丽娘的故事。这个故事讲朱熹与一个狐仙的传说,它还曾经被拍成过黄梅戏电视连续剧,叫《朱熹与丽娘》。还有人说里面的人物原型就是南宋女词人严蕊,她曾经写过一首《卜算子》(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这个故事被改编成小说、戏剧,里面完全把朱熹塑造成坏人,还说朱看上了严蕊,她誓死不从,被屈打成招。这些文艺作品的传播力很强,朱子的形象就在人们心中被定了型。 朱子确实反对女子丧夫改嫁,但他只是针对士大夫阶层,并非对所有的人;第二,他有非常深的社会用心,因为宋代虽然经济发达,但没有社会保障体系,女子改嫁后,留下公婆和孩子没人抚养,整个家庭就会陷入困境,造成社会问题。所以,朱子在做地方官的时候明确规定,寡妇可以改嫁,但绝不可以带走夫家的财产。这个思想从理学代表人物程颢和程颐而来,但理学从没有强迫人不能改嫁,在宋代也并不歧视再嫁妇,大家熟知的就有李清照改嫁张汝舟、唐婉再嫁赵士诚,程颐自己的妹妹也改嫁。 但是,朱熹的思想在他去世后成了官方哲学,这有利有弊,有利于思想的传播,但会被统治者利用,误导、走偏。统治者使这些言论成为一种严苛的道德标准,尤其明代以后,朱子思想被引向极端,这也是他被误解的重要原因。 对儒家的价值观,我的观点也许你觉得我是错的,也许有点偏激。在我看来,孔子、孟子和朱子的观点,我认为都是正确的,而是我们不理解,或者我们对他的深刻内涵不理解;第二,就是有些东西和现在不一致的地方,也不能说他错,而是应该重新解释他。比如孟子讲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直被批判到现在。当时那个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和现在不一样,男子能活到生育,小孩能够顺利生产、成年,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孟子早就看到这个问题,这关系到人类的发展。现在的情况不也是这样吗,那时候是没条件,现在是有条件不肯生,同样危及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角度看,他们的观点一点都不错,是我们对古人的智慧不了解就擅下结论。 我从事朱子学研究30多年。在20年前,对朱子思想的否定还是占上风的,说他是客观唯心主义,是封建意识形态的维护者。现在经过这么多年,99%的人对他持充分肯定态度,有不同意见也是学术上的不同意见。 兴贤书院是朱子当年讲学的地方 制图 董春洁 记者:您怎样看待现在的国学热,我们应该怎样去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 朱杰人:现在国学热一方面是好的,是民间对传统自发的回归,但是也正因为来自民间,必然会鱼龙混杂,参差不齐,有些还会借国学谋利。我现在是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会长,担任这个职务就是想用这个平台,把真正的儒家哲学、儒家的价值观、真正的国学告诉大家,让大家不要再被卖狗皮膏药的人欺骗。我们明年有个中小学国学教师的培训计划,现在国学教师缺口太大。国学、儒学要从孩子教起,朱子编的《童蒙须知》里就讲到小孩的行为规范,包括在公共场合不能大声说话,大人长辈讲话时不能插嘴,不能背着人说话,不能斜视,走路时如果前面有师长,不能超越只能跟随,不得不超时,要打招呼,跟师长走路时要走外侧,把内侧留给师长,等等。按这个教育,中国人出去旅游恐怕就不再会因为说话大声被外国人侧目。他编的《小学》第一章就讲了人生观,不但有理论,还有事例,对培养健全的人格也很有帮助。当然,他的《朱子家训》更是一篇具有普世价值的重要文献,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 我们现在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或认同,任重道远。要看到国内国学学术和教育机构十分欠缺,就拿上海这样的城市来说,连一个国学院也没有,在儒学研究会成立以前,也没有一个国学、儒学学术团体。弘扬国学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树立对自己文化的自信,要认识到我们的文化是优秀的,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是靠这个文化在世界上立足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