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点睛》之三十二:君子不要工具化 作者:余东海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九月初二日癸亥 耶稣2015年10月14日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篇》第十二章) 孔子说:“君子不要工具化。” 器,器具,工具,器械,这里指形而下、现象界的“东西”,与形而上、本体性的道相对。《礼记学记》云:大道不器;又云:察於此者,可以有志於本矣。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器者各周其用,至于君子,无所不施。” 君子当然有用,当然有工具价值,但不能局限于此,不能工具化。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儒家即器即道,彻下彻上,下学上达,道器不二。或者说,儒家即体即用,全体大用,体用不二,有器之用而又不为器用所限。 或问:“能够主持国政、治理国家的人才通称国器,儒家追求安邦治国,却又强调君子不器,不是自相矛盾吗?” 答:君子应该通于艺游于艺,有器之用,但不要拘泥于才艺,局限于功利;君子不应仅仅“器重”,更要“道重”,要通达仁本,一以贯之。国器,正是“不器”的君子,载道之大器。如朱子所说:“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康德说:“什么是教育的目的?人就是教育的目的。”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此言可与夫子之言参看。 器化严重了,就会物化。物化就是化于物,身为物役,成为物欲和外物的奴隶。对此《礼记·乐记》早已指出:“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孔颖达疏:“外物来至,而人化之於物,物善则人善,物恶则人恶,是人化物也。”君子更不能物化,物化者必非君子。 物化就是异化和恶化。人若不文化德化,必然物化,物化则易恶化,比动物比禽兽更坏。凡物质主义、利益主义和恶性利己主义者,都属于物化者,那些信仰邪知邪见、崇拜暴力暴君、鼓吹歪理邪说的知识分子,更是物化的典型。 文化人是最不应该物化的,现代中国恰恰相反,没读过书或没文凭的农民,品性反而好些,知识越多人越坏,这个现象,似乎很奇怪其实不奇怪,根本原因是知识群体被邪说洗脑的程度更高,所以生命物化、心灵恶化的程度也水涨船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