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思深(1942-2022) 2022年11月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解思深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解思深1942年2月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65年7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2年4月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所工作,1983年10月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3年6月起任研究员,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曾兼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院长等。 解思深在高温氧化物超导体的合成、相关系和晶体结构测定上做出开拓性的工作;长期从事碳纳米管等低维纳米材料的制备、结构和物理性质研究工作,发明了可控制备多壁碳纳米管的定向生长方法,先后制备出超长碳纳米管阵列、最细碳纳米管和双壁碳纳米管,揭示碳纳米管生长机理,并系统研究了碳纳米管的力学、热学、光学和输运性能,取得了一系列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为推动纳米科技领域创新发展和国内外合作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桥口隆吉基金会材料奖、周培源物理奖等多项荣誉和奖励。 杨叔子(1933-2022) 2022年11月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原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 杨叔子1933年9月5日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1952年进入武汉大学工学院机械制造专业学习。1953年因院系调整进入原华中工学院。195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91年,他荣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至1997年,担任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 杨叔子致力于机械工程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的交叉研究,带领团队开辟了我国智能制造研究的新领域,是国内智能制造的首倡者。他推进了时间序列分析的工程应用,实现了无颤振切削,攻克了钢丝绳断丝定量检测等国际难题,为我国机械工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省部级科技奖20余项、专利5项,出版专著、教材14种,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图书重要奖励13项(其中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曾任第一、二、三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被誉为“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先行者”。 唐有祺(1920-2022) 2022年11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唐有祺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唐有祺,上海南汇人,1920年7月出生。1937年至1942年在同济大学化学系学习。1946年至1951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任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研究员。1951年唐有祺克服重重困难,绕道欧洲回国,执教于清华大学化学系,次年转到北京大学任教。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开创了我国晶体化学研究,在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等多个重要体系的结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自发单层分散理论,与合作者一起开展长期系统研究,揭示的自发单层分散原理对高效催化剂、吸附剂等功能体系的研制起到重要指导作用;创建了分子工程学学科,推动了我国化学与生物学交叉学科发展。 唐有祺是中国科学和中国化学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为确立化学学科的基础科学定位,促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促进国际学术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