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歌才了又田歌,节物真成一鸟过。”光阴荏苒,节候飞逝,在茶歌与田歌的转换中,春夏交替已然开启。此时,南国似暑北国春,江南的青梅挂满枝头,清香四溢,而北方的冬小麦扬花灌浆,绿遍平原,这些都是初夏的味道。 这个预示着春夏季节转换与过渡的节气被称为“立夏”,“立”有开启的含义,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夏季自此开始。不过,立夏时节身处南北方的我们,对于气温、物候的感知是存在着较大差异的,西北、东北也许刚刚步入春季,黄河流域、江浙地区仍处暮春,但更远的南方则或许已有“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之景色了。可以说,对于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而言,无论在农耕活动还是身体感受上,立夏节气的区分性和指示性是明显不同的。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民俗学的研究者们发现,立夏在南方尤其是江南被当作一个重要节日,而在北方诸省多无特别活动。所以,“立”的表述是准确的,“立夏”乃夏之初,并不意味着各地都已入夏,这种夏季的开始只是天文学意义上的,而依据目前通行的标准,只有当候温(五天的平均温度)达到22℃以上时,才意味着夏季的真正到来。 人们在谈到“立夏”节气时,往往会引用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立夏的解释,其言曰:“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处将“夏”训为“假”,那么“假”是何义?难道说“夏”还有真与假之别?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夏”又是如何与“假”联系在一起的?读来一时让人摸不着头脑,这需要对“夏”的本义进行一番追溯。 《说文解字》言:“夏,中国之人也。从夊从頁从。,兩手;夊,兩足也。”“中国之人”为何被称为“夏”?从文字结构看,“頁”,头也,像人头形;“”,叉手也,像双手叉腰;“夊”,像人两胫有所,段玉裁谓与“屣”为古今字,即“鞋”,所以“夊”像双脚穿着鞋。可以想见,“夏”字所呈现的俨然就是一个身着服饰冠履、炯炯有神的人形。而在古代,中原地区文明程度较高,有礼仪之大,有服章之美,人也魁梧神气,所以,“夏”便成为对“中国人”的真实写照。 既然“夏”字的本义是“中国之人”,那它又是如何具有了“大”的含义呢?清人郝懿行在对《尔雅·释诂》中“夏,大也”进行义疏时说:“《说文》以‘夏’为‘中国之人’,盖有威仪具备之美;《周礼·染人》‘秋染夏’及‘夏采’,说者以‘夏’为五色之名。《尔雅》兼包二义,故训为‘大’。《左传》云‘能夏则大’,《书》云‘羽畎夏翟’,可知二义兼矣。’”这就是说,“夏”之所以有“大”的含义,是由其所具有的威仪之美与五色之名的意思引申而来的。另据《方言》载:“秦晋之间凡物壮大谓之‘嘏’,或曰‘夏’。”清人钱绎在笺疏时则言:“下又云:‘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而爱伟之谓之夏,周、郑之间谓之假。’”这说明,“夏”“假”均可训为“大”,只是使用的地域有所不同。 由此,我们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关于“立夏”的解释就容易理解了,“假”是大的意思,这一时节里万物皆长大,是生长的旺季,让人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需要说明的是,类似的解释在此前的文献中也有出现,比如,《太平御览》卷23《时序》讲到“立夏”时就引用了崔灵恩在《三礼义宗》的说法,他说:“夏,大也。至此之时,物已长大,故以为名。”这些都是抓住万物生长的特性来说明立夏节气的特质。 立夏三候包括蝼蝈鸣,蚯蚓出以及王瓜生,同样体现着浓厚的生长特性。对于“蝼蝈”,历来众说纷纭,一说“蝼蝈﹐蛙也”;一说蝼为蝼蛄﹐蝈为蛙。此时,它们开始在湖畔及田间鸣叫,热情欢迎着夏日的到来。蚯蚓长期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中,天气渐暖,也活跃起来,翻动着泥土,凑着热闹;在阳光明媚的乡间,王瓜这些蔓藤类植物争相攀爬着、生长着。在因夏而鸣、而出、而生的物候次第中,天地之间展现出蓬勃繁茂的景象,有人因此将立夏节气喻为“草们、苗们的青年节”,这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立夏与立春、立秋、立冬合称“四立”,预示着阴阳的消长,意味着季节的开启。在这样的重要时刻,不论官方还是民间,传统社会都会举行相应的祭祀仪式。《礼记·月令》记载,立夏前三日,太史向天子报告立夏的具体时间,并告知天的盛德在五行之火,于是天子开始斋戒准备立夏之日的祭祀。立夏当天,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在南郊举行迎夏的典礼。《后汉书·祭祀志》中也记载:“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车旗服饰皆赤。歌《朱明》,八佾舞《云翅之舞》。”在仪式中,人们依从夏季火德盛行的时令,在礼服、配饰、车马、旗帜上都选择朱红色,这反映了先民顺天应时的理念。据史书记载,不同的朝代,立夏时的祭祀对象会有不同,比如唐、宋时祭祀五方帝,金、元时祭祀岳镇海渎等。 立夏时,民间祭祀的主要对象是祖先,在这一过程中还将“尝新”的习俗也融入其中。据清人顾禄的《清嘉录》记载,清朝苏州一带立夏时祭祀先祖,要将樱桃、青梅等供神享先,称为“立夏见三新”。《浙江新志》则载,建国前,浙江富阳人立夏日祭祖先,要遍尝新鲜之物,俗称“尝新”。另据清代潘相主修的《曲阜县志》记载,立夏时,曲阜有“酿酒供宾祭,立夏饮于郊”的风俗。 余春渐逝,长夏来临。经过春天的萌发,雨水的滋润,万事万物迎来了壮大和繁盛的好时机。春争日,夏争时,要尽情感受初夏的曼妙,但也不应忘了,“乡村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还要把春天定下的目标一一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