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处暑:最好新秋时

http://www.newdu.com 2023-09-09 孔子研究院 房伟 参加讨论

    在二十四节气的体系中,立秋被视为秋季的开端,不过此时尚与暑热为伍,只能说是有秋之名,无秋之实。要说人们真正能够感知到秋意,则是从处暑开始的,它犹如一位勇士,拉紧缰绳,终于扼住了暑气这匹仍在不停狂奔的烈马,还人们一丝凉润清爽,或在朝霞于天边铺开之时,或在繁华落幕之际,让轻快的音符在大地上处处唱响。
    
    《说文解字》释“处”为:“処,止也,得几而止。从几从夊。”処是“几”和“夊”构成的会意字。“几”,即“踞几”,古人坐而凭几,蹲则未有倚几。古代席地而坐时,人们身体依凭休息的几案等工具便是“几”;“夊”,《玉篇》言:“夊,行迟貌”,是指走路迟缓的样子。所以,“処”字所表达的正是“至几而止息”这一本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亦云:“処。止也。人遇几而止,引申之为凡凥処之字,俗分别其上去。从夊几。夊,读若黹,从后致也。人㒳胫后有致之者,至乎几而止,故字从夊几。”“处”亦可写作“處”,“處”从処虍声,属形声字,许慎认为“處”是“処”的异体字,因此《说文》解“処”时又言:“處,処,或从虍声。”“處”与“処”两者都有“停止”之意,但字形不一,而且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二字正俗间的关系也不断变化,“処”字初为正体,“處”为其异体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只独用“處”字,而“処”字却渐式微,不再使用。
    处暑之“处”便是“停止”的意思。处暑,即有暑气到此为止之意,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言:“谓之处暑者,谓暑既将退伏而潜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讲到:“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节气的到来,意味着热极而收,酷热难熬的天气即将过去,逐步进入到气象意义上的秋天。此时昼夜温差增大,天气转凉,早晚时刻的阵阵秋风吹来,令人气爽神清,南宋诗人苏泂便有诗云:“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对于刚刚经历酷暑三伏的人们来说,这种凉风带来的惬意实在是千金难买。
    处暑预示着暑热正式终结,秋凉渐起,不过民谚还讲“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秋老虎”是指处暑之后气温回升的天气现象,一般发生在每年的八、九月之交。从气象学上讲,“秋老虎”的出现是由于副热带高压尚未完全消退造成的,虽说它已大幅南撤,但仍控制着我国南方不少地区,受其影响,各地天空万里无云,太阳得以直接照射地表,气温因此大幅回升。“秋老虎”不仅会让人感到燥热不适,还会造成干旱等自然灾害,需要大家提高警惕。这种“秋老虎”的高温状况大约会持续1—2周,清人顾禄在《清嘉录》中曾记载:“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暄”是炎热的意思,处暑后天气犹“暄”正是民谚中所说的“秋老虎”。“处暑十八盆,天气自然凉”是在我国南方地区流传着的说法这是说处暑过后,人们每天还需要用一盆水冲凉,待洗过“十八盆”后,也就是大约18天的时间,大约到了白露节气时,当地才真正感觉到秋凉。
    “一场秋雨一场寒”,能够将残暑一扫而空的往往是此时的潇潇秋雨。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一文中写到:“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一场秋雨犹如一首秋之进行曲,无论是疏雨滴梧桐,还是骤雨打荷叶,滴滴点点滴滴,除了给我们带来听觉上的美感,更给我们以庭前之飒爽。南宋仇远便诗中写到:“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处暑节气后,“炎”与“凉”的转变因一场急雨而发生,风将纸糊的窗吹出了间隙,凉风习习,纨扇就用不上了。恰在此时,窗外又传来小儿的读书声,诵读的正是《秋声赋》,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它的作者“醉翁”欧阳修。这首《处暑后风雨》虽有借忆醉翁以抒发人生苦闷与惆怅的用意,但全诗写得颇为雅致闲逸,读来如同身临其境一般。
    处暑不仅是带给人们天气转凉信号的“预报员”,还是提高农作物生产的“好向导”。作为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到来之后,昼暖夜寒,温差增大,加快了农作物的成熟,对渔民来讲,禁渔期也即将结束,都是收获在即。“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农民们也会抢抓农时,做好田间管理,为接下来的收获做好准备。此时的降水量与农作物的收成也是息息相关,“处暑雨,粒粒皆是米”,“处暑早的雨,谷仓里的米”等农谚都是讲的这种情况。当然,由于地域的不同,农事上对于处暑降雨的需求也会有不同。在河南、青海等地认为处暑的雨不利于庄稼生长,如“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但在江苏等地却认为“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实也无收”,二者正是截然相反。这些都是由于各地节气体验不平衡造成的,当然也就由此形成了多样性的地方传统。
    处暑有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逸周书·时训解》载:“处暑之日,鹰乃祭鸟”。清人朱右曾校释言:“杀鸟而不即食,如祭然。”处暑时节,鹰把补做到的鸟摆在窝前,如同人们的祭祀一般。五日后,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礼记·月令》曰:“天地始肃,不可以赢。”人也应该顺应自然,收敛而勿骄淫。再过五日,黍、稷、稻等农作物已渐成熟,秋收就要开始了。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经历了漫长而热烈的暑热之后,伴着处暑带来的些许秋凉,我们或许可以学会调节自己,适应不同的变化,变得不再焦躁,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回到自然,去寻找那灿若锦缎的霞光,去感受那醉美人间处暑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