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家百科 >

吕洞宾(11)


    北京市吕祖宫
    吕祖宫现在是北京市道教协会的所在地,是北京市道教协会仅有的两座道观之一。位于北京市复兴门内北顺城街十五号。坐西朝东。山门内西为火神殿三间,北为文昌殿3间,南为吕祖阁三间,火神殿后有娘娘殿三间,是一座小型道教宫观,为北京市西城区重点保护文物。吕祖宫最早是建于明代的“火神庙”,清朝咸丰年间,道教居士叶合仁出资将火神庙重修为燕京吕祖宫。
    
    北京吕祖宫

    河南省睢县袁家山
    袁家山又名小蓬莱、吕祖庙,为袁大司马平泉旧墅,别称“陆园”,明末兵部尚书袁可立所建。在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睢县城东南隅,是一处全国罕见的明代船形建筑群道场,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袁家山建成后,数百年来都是以本名袁家山相沿袭的,历代的府州县地图均以此名登陆。袁家山的历史名称沿袭过程是这样的:清代康熙年间,状元彭定求搜集后来成书的道教经典著作《道藏辑要》中称为“袁家山”,这是到目前为止见诸史料的最早记载。 关于袁家山的建造相关记载如下:按清初《道藏辑要•在陆肇祥》所载:“襄邑(睢县)有袁家山,明兵部尚书袁可立在陆园(袁可立的别墅)地也。四围林树高耸,岩壑水水,木清华景逾濯锦。额曰:‘梦觉迷津’。后供吕帝阖目睡像,趺坐胡床前。设丹炉,最后高亭四敞,豁达清虚。上供长生大帝及八洞仙祖圣像,皆飞现云中。前后壁之间,留题圣迹颇多。……而晚尤爱道,故于在陆园崇建殿宇数重,位置悉系梦中指点。皆隐寓丹诀之秘,至今灵应昭然焉。”
    袁家山的建造者为明代兵部尚书袁可立(1562-1633),建于明代天启末年(1626—1627)袁可立致仕(退休)之后。“当司马公(袁可立)在前明时,宦历中外,逮乞休归田,筑别墅、池林、山榭,逶迤十余里,不绝名花美石,极一时之胜”(袁可立曾孙《袁任墓志铭》)。袁可立为明万历十七年己丑科河南籍进士中品级最高的官吏,曾以敢言直谏著称于时,晚年又因忤魏忠贤遭罢官,所作《观海市诗》至今尚存于有人间仙景美称的山东蓬莱阁上,为海天增色。史载袁可立任登州巡抚期间曾“造艅艎为海防”,他致仕归里睢州后怀念军旅生涯便仿照这种大型船舰在睢州南城一汪碧水自己的别墅“陆园”中设计建造了袁家山,后来在袁家山上设立道场供奉吕洞宾等八仙众神,随后几百年间在睢州形成了带有强烈地方色彩和民俗文化性质的“袁山”文化现象。袁家山的建造有这样一个传说:明天启二年(1622),明皇帝派袁可立以右佥都御使巡抚山东登莱一带,招募水师“备兵防海,赞理征东军务”,明代抗倭名将沈有容和悍将毛文龙都在其手下听命。一次袁可立乘舰船出海指挥将士与后金军作战,战船行至大海中间,忽然狂风大作,恶浪掀天,兵船险有倾覆之危,昏暗中恍惚吕洞宾现身于袁尚书面前,袁尚书急忙祷告保佑,煞时风平浪静,一仗取胜,归朝后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袁尚书以为是吕祖显灵相助,归里后在睢州大兴土木,仿照自己所乘坐的船舰形制建吕祖庙以还原,以后世代香火不绝,明清两代成为睢州远近闻名的大道场。由于建在水中,地势颇高,因称袁家山。又仿山东蓬莱阁体制而建,依山傍水,就高临下,称“小蓬莱”。远远望去,袁家山恰似一艘战船荡漾水中,与周围碧水构成一派山水园林景象,列为睢州八景之一,曰“仙峰滴翠”。
    明代著名学者黄道周在《节寰袁公传》中说:“安夫人(袁可立生母)妊时,数盥水,见金鲤荡漾盎中”。中国道教经典著作《道藏辑要•在陆肇祥》记载道:“袁可立降生之日,淮(袁可立父)梦吕帝(吕洞宾)引一小童云:‘汝家世代行善,且知敬信我,今将小徒为尔后。曰:异日此地当出仙人’。即以此肇祥。”六十年后的袁可立真的来到了吕洞宾现身的地方蓬莱任巡抚督理大兵抗清防海,并在海战中曾经遇险传说受到过吕洞宾的保佑,后来袁可立的别号叫“石仙”,老家睢州的堂号称为“石仙堂”。袁可立退休后在睢州南城别墅陆园中建起袁家山道场供奉吕洞宾,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巧合,数百年来一直困扰着南来北往的命相和道教学者竞相探索。
    
    河南省睢县袁家山吕祖庙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