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争鸣 >

霸王别姬:真实抑或虚假?

http://www.newdu.com 2017-11-22 国学网 杨玲 参加讨论

    2010年11月15日《学习时报》刊发了《霸王别姬: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虚假报道》一文(《新华文摘》2011年第2期转载)。作者署名张剑锋。我们常说文如其人,笔者读完该文则想说:文如其名。该文乍看起来分析透彻,论证有力,似利剑出鞘,犀利无比。仔细阅读后却发现假设过于大胆,结论过于武断,令人有剑走偏锋之感。笔者是《史记》的热心读者,对文中的几个问题有不同看法,在此提出与与张剑锋先生商榷。
    先从《霸王别姬: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虚假报道》(下面简称《虚假报道》)的末尾一段说吧:
    然而,在太史公司马迁的生花妙笔之下,通过突出局部(别姬、突围、自刎)、无视整体(弃军而逃的性质、剩余楚军的命运)的方式,竟把一场丑剧装裱成了一曲壮丽的英雄史诗,以无韵之离骚为载体,深深铭刻进了中华文化之中。当然,司马迁这样写是有他个人原因的。史学界许多人认为司马迁因为受到汉武帝的冤屈,而在史记中特意抬高项羽、贬低刘邦,霸王别姬的这一幕可能也就是因此而产生的。然而,太史公的一介个人恩怨,却造就了这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虚假报道,懦夫成了英雄,真正的英雄却被遗忘,那八万抛头颅洒热血的楚军将士地下有知,情何以堪啊!
    这段话让熟知司马迁与《史记》的中国人读后有惊心动魄之感,它不仅颠覆了司马迁原有的的良史形象,而且使《史记》的真实性也遭到质疑。但是,这一看起铿锵有力、标新立异的结论能站住脚吗?先看下面一段话: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史记·高祖本纪》)。
    这是《虚假报道》使用的材料之一,但是不知何故,作者忽略了其中一句很显然的叙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司马迁没有为项羽掩饰。“是以”意即“因此”,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项羽兵败逃跑,楚军因此大败。司马迁明确地把楚军的失败归罪于项羽。至于为什么在《项羽本纪》中没有指出这一事实,那是因为“互见法”的使用所需。所谓“互见法”就是把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去写,而是移植到其他相关的人物传记中。其主要目的是从对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认识出发,将材料加以有意识地安排和剪裁,以使它们服从于对某一人物形象的塑造。《项羽本纪》中,司马迁着重突出的是项羽的长处以及他悲剧的人生结局,因此某些缺点就没有提及,而是将其移至其他人物传记,如《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等。“互见法”是《史记》的独创,历来为学者们称道。如此看来《虚假报道》一文对司马迁的指责实为子虚乌有。
    另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是项羽出逃时垓下楚军营中的士卒究竟有多少?这直接关系到对项羽的评价。《虚假报道》是这么说的:
    《高祖本纪》中说垓下之战时“项羽之卒十万”,虽然经过此前与汉军的拼死搏杀会有所损失,但到被围时为止,汉军还没有对楚军构成歼灭性打击,因此守卫在垓下大营的楚军至少还有数万,否则汉军也不用唱什么楚歌了。直接大军一拥而上灭了项羽即可。而且后来知道项羽率800骑出逃后,汉军只派了5000骑去追,若不是垓下大营中还有大量楚军英勇奋战,刘邦是不会如此不把项羽放在心上,让五六十万大军在营中睡大觉的。
    首先,5000骑追击项羽根本不能证明垓下楚营中尚有大量士卒。原因在于,一项羽逃跑时只带了800骑兵,因此如派步卒去追杀,即使人数众多,意义却不大,反而会贻误战机;二中国古代战争中,骑兵晚于步兵出现,每个诸侯国的骑兵占士卒总量的比例非常小。以战国时出现骑兵较早的赵国为例,“赵地方三千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战国策·赵策二》)。骑兵数量小,但是威力却很大。公元前206年,秦赵长平之战,秦以骑兵5000突入赵军壁垒间,使赵军一分为二,粮道断绝,结果全军覆灭,被杀45万人。秦军大胜(见《史记·白起列传》)。在楚汉战争前期,韩信曾在井陉口巧用2000骑兵,最终打败赵国20万大军(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因为骑兵数量小,汉之前的重大战役中,动用骑兵超过5000骑的非常之少。因此,用5000骑兵追击项羽充分说明了刘邦对项羽的重视和畏惧。
    其次,“四面楚歌”只是军事策略,同样不能证明楚营中还有大量士卒。“四面楚歌”发生在夜晚。经过白天的激战,楚军汉军都已疲惫不堪。刘邦面对的是骁勇无比的西楚霸王,即使楚军营中士卒所剩无几,他也不愿无为冒险。长期的对垒和交手,使刘邦及其手下对项羽十分了解,他们知道项羽虽然勇猛善战,但是却常常感情用事、情感大于理智。譬如他一直思念江东故乡。因此,与其和他正面交锋,不如用唱楚歌的办法在精神上瓦解他,既省力又安全。事实证明这一策略非常高明,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收益,可谓事半功倍。
    垓下之战汉军斩杀楚军八万,这八万楚军究竟战死在项羽出逃前还是出逃后?这是与前一个问题密切相关的问题。笔者以为,他们死于项羽出逃前与汉军的激战中。根据依然是《高祖本纪》的叙述:“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大败”已经说明楚军损失之惨重。根据这场战争开始前楚汉两军力量的对比和楚军在战场上的表现,我们可以进一步证明这一点。垓下之战,汉军与楚军力量相差悬殊,汉军五六十万,楚军十万;汉军兵强马壮,粮草充足,楚军却是“兵疲食尽”(见《史记·项羽本纪》)。这种情形下,楚军迎战韩信部队却能让其出师不利,可见项羽及楚军的英勇。但是,正因为英勇,楚军的伤亡就很大。接下来的战斗越来越激烈,楚军奋勇搏杀,死伤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重。在汉军多路部队的围攻下,楚军终于“大败垓下”(张先生所谓“汉军还没有对楚军构成歼灭性打击”难以自圆)。正因为此,当夜幕降临时,看着十万士卒只剩下不多的两万人,而他们天亮要迎战的却是几十倍于他们的汉军,英勇如项羽也无法挽狂澜于既倒,他的悲伤可以想见。当四面楚歌响起时,他最后的一丝勇气随风而逝,于是一幕深深铭刻在中华文化中的悲情剧上演了:霸王别姬。
    分析到这里,霸王别姬真实抑或虚假的答案已经很清楚了,简而言之,就是霸王别姬是历史的真实,司马迁无愧“良史”之称。尽管司马迁受了冤屈,但是史官的良知使他控制了个人情感,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努力还原历史真相,而不是扭曲、粉饰,将其任意打扮。垓下之战中的项羽并非《虚假报道》一文说的那么卑劣。他和他的士兵并肩奋勇做战,在死伤众多,败局已定的情形下,他表现出人性的弱点,但是假如我们仅因此就指责他是懦夫,或许有点儿苛刻了。战死沙场的八万楚军是英雄,项羽也是是英雄,一个悲情英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