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民国诗人,能够勉强数得出来的,也只有“柳老”、“郭老”等寥寥几人而已 说到旧体诗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一度以为“唐诗”、“宋词”、“元曲”以下,皆不足论,后来渐渐觉得清诗清词也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然而民国呢?人们心目中可称之为诗家的民国人物有几? 民国时期当然也是有诗家的。犹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束发读书,语文课本中自然已是白话文一统天下,但多少也会收录几首旧体诗词,一般都是毛泽东和他人唱和的作品。从此留下了一个近乎顽固的印象:近现代人中,只有毛泽东和与他唱和的“柳老”、“郭老”才写得了旧体诗词。 那时的求知欲真叫一个饥渴,刚刚背诵了课本中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便四处搜寻《毛主席诗词》。村里缺乏藏书的家庭,那所乡村学校也没有图书室,碰巧一位当过知青的老师偏偏有一册《毛主席诗词》,这位老师碰巧又对我有所偏爱,慷慨允诺我可以借读一周。就这样,以一周的时间,我手抄了一本《毛主席诗词》,现在还和其他七八本读书笔记一起躺在我家书柜的最深处,也算是给自己当年的勤奋留下了一个见证。 有意思的是,自己当年的这个印象其实相当普遍。曾经问过几个多少还保留了一点读书兴趣的同龄人,说起唐宋元明直至晚清的著名诗词家,差不多都烂熟于心,但如果要问民国诗人,能够勉强数得出来的,也只有“柳老”、“郭老”等寥寥几人而已。 感谢出版界近年来推出了许多民国诗词专集,类似《民国旧体诗史》、《民国词史》等总结性的著作也连绵不绝。 原来,民国诗人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除了胡汉民、谭延闿等政要,民国时每一个有根底的学者,因为都曾经受过系统的旧学训练,不但几乎人人能够做旧体诗词,而且质量都很高。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钱仲联等最近几年方有大名的诗家除外,随便举几个刚有专集出版而尚未为一般读者熟知的人物,如《忍寒楼诗词歌词集》的作者龙榆生,《玄隐庐诗》的作者潘伯鹰,《还轩词》的作者丁宁,谁的作品不是格律谨严、技巧纯熟?读《陈垣来往书信集》,意外发现了谭家菜的创始人谭祖任的两首七律,情韵深厚堪为老手,但其存留的作品很可能也就只有这两首了。尽管如此,谭祖任还是幸运的,其他至今无人知晓的民国诗人正不知凡几。 与上述诗人对照,“狗头军师张,还有精生白骨”自然不能算诗家应有之吐属。柳亚子先生负有重名,据说是“慨当以慷,卑视陆游陈亮”,但那厚厚两巨册的《磨剑室诗词集》证明这种评价实在只是泛泛之语。以我个人的私见,柳诗容易误导后世的一个最大缺点就是诗歌功能的畸变。诗歌本为抒写心灵之载体,而在柳氏这儿,因为他腹笥太富,太熟于诗,做个七言八句毫不为难,于是诗歌几乎成为日常交际应酬之工具,大多数作品只能说是“用韵语说话”了。 多翻几本民国学者的诗词集,就知被遮蔽的民国诗人太多。旧体诗词也是文学之一种,民国以来的文学史不认真重写怎么得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