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青少年国学 >

躬耕田园的苏东坡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语文报青春阅读版2011年 佚名 参加讨论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正月初一,刚从“乌台诗案”脱身的东坡离开京城,去往黄州贬所。他被“责授”的官衔是“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团练副使是个虚衔,没有参与公事的权力。“本州安置”就是不得去到外地,实际上等于软禁。
      在黄州,东坡每月只能领到一点生活费。全家人的吃住就依靠以前的积蓄。据说为了节省开支,他每月月初,都要从家里的余钱中拿出四五千个铜钱,每一百五十个串成一串,挂在屋梁上;每天取出一串,力争把一天的开支控制在这一百五十个钱内。如果这一天还花剩了几个,就把它们放到一个坛子里。第二天再取新的一串。积在坛子里的钱,月底拿出来清点,作为有客人来时招待的费用。
    这样的生活维持了一段时间后,在朋友的帮助下,东坡向官府申请了一块城中的废地,开垦耕种,以解衣食之困。这块坡地被主人命名为“东坡”,并给自己起了别号“东坡居士”。“居士”是佛教对在家修行弟子的称呼。“东坡”除是眼前景物的称呼外,还出自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步东坡》一诗:“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白居易是东坡喜爱的诗人,也是少年成名,中途遭贬,也对佛禅有着深厚的兴趣,诗句也是一样的飞扬潇洒。诸多的共同点,使东坡与这位前人有一种亲切的契合之感。用他的诗句作为自己的别号,是希望自己能像白居易一样旷达从容,“诗酒乐天真”。
    “东坡”上原来驻扎过军营,瓦砾石块,遍地皆是。东坡在友人的帮助下,垦荒,播种。低处种稻麦,高处种枣果。“垦辟之劳,筋力殆尽。”(苏轼《<东坡八首>叙》)满腹诗书的苏东坡,现在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农。和所有的农人一样,听着春夜里新苗的拔节声无限惊喜;在夏夜的月下望着茂盛的庄稼深感慰;天旱不雨,又感到万分焦急。秋天了,脱好的新稻米白灿灿的,把箩筐都照亮了,吃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真是前所未有的香甜。在耕种过程中,苏轼虚心地向老农请教种庄稼的方法,邻居们也都来热心地帮忙。所有的心血,都投注在了这块土地上。这些情景,在《东坡八首》中都作了详细的记述。中国古代文人写田园诗的很多,但真正有长期耕作体验的,只有陶渊明和苏东坡两人。
    离开了波谲云诡的政治中心,在这荒僻的小城,虽然是退居到“边缘”了,但是东坡却感到宁静和踏实。经历那一场生死大难,东坡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躬耕东坡,可以饱肚;读书吟诗,可以娱神。东坡有一篇小文,记述了他的这种新体验:
    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缭,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纷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
    倚于高亭,身边是白云,眼前是大江。山林树色,扑面而来,像久别重逢的友人。这时,心神与天地相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景。觉得造化对自己的宠爱实在太甚了。
    读着这清妙的文字,有谁能想到作者是从“九重天”贬到八千里之外的“戴罪之身”,每日为衣食奔波,“人人知我囊无钱”的贫寒之士呢!
    冬天来了,东坡又趁农闲,在“东坡”的高处搭建了几间草房,命名其为“雪堂”,在堂边种树挖池,做长期居住的打算。老农的生活,他不以为苦,反正为乐。在《东坡》一诗中写道: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荤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东坡把自己比作乡下人、“野人”,并自甘为此种人。坡地上的路虽然难走,但心里坚定从容,就觉得这清凉的月色、清脆的竹杖声,是最美好的风景。
    (选自《苏东坡说禅》,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