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争鸣 >

传统启蒙读物:今天如何面对

http://www.newdu.com 2017-11-22 国学网 张烁 参加讨论

     
    浙江嘉兴市德勤文化园内,钧儒小学的学生身着传统汉服,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启蒙读物。(储永志摄)
     
    山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正方观点】
    ● 孩子还没有成熟的价值判断能力,等他们长大成人后,方可读原著。
    ● 只有找出“精华”所在,剔除“糟粕”所伏,才能真正让孩子得到其中的优秀传统,而又不沾染其中的不良思想。
    ●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批判地继承和借鉴蒙学读物中科学、合理的成分,对今天的儿童教育大有裨益。
    ● 古代很多典籍书籍都是编者、教者修订后为学生呈现的,我们也可对一些文本进行修订,但应十分慎重。
    【反方观点】
    ● 多吃五谷杂粮,营养才能均衡。与其“肢解”经典文本,不如给学生多点选择空间。
    ● 对那些原本就见仁见智的东西,何为精华、何为糟粕?“非对即错”的两极思维训练扼杀了学生全面客观判断事物的能力。
    ● 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育学生,就是给他吃的都是精华,也消化不了。
    ● 当幼儿园的孩子开始自称“小局长”、攀比家长坐驾时,我们发现对孩子最有影响力的恐怕不是《三字经》,而是他从小到大的所见所闻。
    近日,武汉市的一位小学生家长翻阅孩子的传统启蒙读物时发现,一些人们熟知的名句如“昔孟母,择邻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见了。原来,湖北省部分学校对一些传统启蒙读物进行了删节,学生们从学校领到的这些校本教材多是“洁本”。
    无独有偶,2010年12月28日,山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规范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和专题教育活动内容的通知》指出,要慎重选择学习诵读内容,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
    事件引人深思:今天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启蒙读物?对于传统启蒙读物,我们该如何面对?
    读,还是不读?
      当代孩子:用什么启蒙
    也许是因为担心输在起步线上,对于孩子的启蒙教育,当今的家长们别提有多重视、多上心啦。可是如何启蒙、用什么启蒙?不论是先学拼音还是先学写字,不论是先学音乐、美术还是英语、算术,有一点决不容忽视,那就是教孩子怎样做人。对此,不仅家长们感到茫然困惑,就连一些专家学者也莫衷一是。
    作为传统启蒙读物的代表作品,《三字经》、《弟子规》历史上就有众多“粉丝”,用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读物教育孩子,成为不少家长和学校的选择。一些教育界人士指出,作为我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儿童启蒙教材,《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世界儿童道德丛书》,至今仍是适合孩子阅读、背诵的启蒙读物。一些幼儿园园长认为,《三字经》合辙押韵、音律优美,有利于从小培养幼儿对古文的美感和学习兴趣,开发幼儿心智。
    “自问世以来,在现代学校教育普及以前,《弟子规》都是不少私塾先生选用的重要教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说:“《弟子规》偏重讲规矩,教导我们要从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做起。如今的孩子获取知识的渠道多,但很多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应有的规矩。知识和规矩的失衡,事关孩子的前途和命运。”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天清晨经过江西省德安县的一所幼儿园,人们都能听到孩子们齐刷刷地背诵《三字经》,在这里,《三字经》是每天早读的必备内容。早读时,老师只是带着孩子们跟读一遍,并不讲解具体含义,但不过一两个月,大多数孩子都能非常流畅地背下来。
    然而,《三字经》、《弟子规》等我国封建社会的儿童启蒙教材,是否还可用于当今社会?是否有利于如今孩子的认知发展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从孩子认知发展的角度给予了否定。她指出,听到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背诵《三字经》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不仅是遗憾。有点育儿常识的人都知道,幼儿园的孩子不会理解《三字经》的内容,而且他们长大以后,也不会记住5—6岁时背的这些内容。
    也有教育界人士认为,虽然《三字经》、《弟子规》流传甚广,但反映出的价值观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用这些传统读物作今天孩子的启蒙教材,容易误导孩子。
    有专家指出,《三字经》等传统启蒙读物包含了盲从、逆来顺受、“三从四德”、愚忠愚孝等古代封建思想,不宜过早地让孩子接触。“我们完全可以而且有必要编辑出适合这个时代的儿童读物,而不是过分依靠古代流传下来的《三字经》等。”
    也有不少家长指出,传统启蒙读物中的许多内容不太好懂,孩子读读玩玩,有口无心,起不到读书识字的作用。
    删,还是不删?
    
  传统读物:是否需“过滤”
    记者发现,在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书目里,《三字经》《百家姓》等也赫然在列。新修订版《三字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并以选修课的形式在全国许多中小学推广。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批准实施的一项世纪性文化基础工程——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面向学校在全国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美文诵读活动。《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都被列为“诵读教材”。
    针对这些现象,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夏维中指出,“传统文化毕竟是传统社会的产物,时代变化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完全照搬原来的一套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对传统文化进行一些必要的梳理、评价和选择,是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做的工作。”他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过犹待,百步余’是什么意思啊?”2月11日上午,北京市三人行国学会的冬令营课堂里,记者和小学生们聊起天来。“就是等长辈走到百步以外后,自己才能离开。”焦君泰眨着眼睛,讲起自己的理解。他今年11岁,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读五年级。坐在一旁的老师邓卫东笑了:“不过,那是古时候的事情,现在是新时代,大家挥挥手告别就可以了。比如在立交桥上开车,转眼就走得看不见了,还用傻乎乎地等吗?”“嗯,我明白了。”焦君泰认真地说:“这是古时候的规矩,就是给我们长历史知识,现在的生活里用不到了。”
    回顾关于删减传统启蒙读物的热议,“过犹待,百步余”颇受诟病,不少人认为,“这种不合时宜的繁文缛节,是对儿童天真活泼精神的扼杀”。
    一位专家指出,《三字经》等中的封建主义糟粕和今天的社会发展不相符合,给孩子的读本应该是经过删减、更适合孩子阅读的。
    对此,邓卫东老师有不同意见,他认为,与其将“糟粕”一删了之,不如合理地加以引导。“传统启蒙读物不能僵化地灌输给孩子,否则就把孩子教成‘木偶人’了。其实,只要引导得好,把握好整体精神,就不会走偏,或不会偏到哪儿去。”
    对一些地方下文禁止全文推荐《三字经》等的做法,北京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特邀委员王晋堂表示不赞同:“原来的东西就应该保持原样,精华也好,糟粕也罢,讲授的时候可以对其进行点评。”他认为,应该相信学生有时代眼光,有分析问题的能力。
    “现在有多少东西腐蚀孩子的心灵啊,”一位重点小学的老师不认为“提纯版”《三字经》、《弟子规》能带来根本性变化。“学生成长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熏染,与其在教材上给孩子们打造一个‘无菌环境’,不如教给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这样,孩子将来走上社会才有‘免疫力’。”
    经典,还是“速朽”?
    
  教材建设:亟待研究加强
    “孩子的价值观是由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在社会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学生易受不良思想影响,因此,更应该追问社会环境和我们的教育方式。”湖北黄冈市高中语文教师周洁说,“我教了20多年书,没见过学生因为学了《孔雀东南飞》就自杀殉情,也没见过学生学了《孔乙己》就去图书馆偷书的。”对孩子价值观的影响关键不在于所读的文本本身,而是正确的引导。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光芒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大学文科生的观点片面,缺乏独立思考和辨析能力。“这次删节传统启蒙读物,与前不久的‘鲁迅退出教科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暴力论’等思路一致,是对中小学生思考能力、辨析能力的不信任。”“要完整地了解文化,就应当允许学生接触原著,在全面了解后正确解读,进而‘取其精华’。”
    “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东西,当然不可能完全契合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张光芒说,如今来读,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作现代阐释和转换。《三字经》也好,“四书五经”也好,对学生而言,“去其糟粕”同样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用司司长王登峰指出:《三字经》、《弟子规》既然流传了那么多年,应该有其科学性在里面。对于有的地方对传统启蒙读物进行删节,他表示,可以理解他们的想法,但删节应当认真研究论证。例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不是有环境决定论的意思?“昔孟母,择邻处”是不是也有环境决定论的意思?那么为什么前面的没删,后面的就一定要删掉呢?
    王登峰表示,对于孩子需要什么样的传统启蒙读物,应当进行论证研究,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推荐不同的读物,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引导,而不是禁止。
    对传统启蒙读物的争论,反映出人们对优秀启蒙教材的呼唤与期盼。教育界人士表示,今天的教材不应当是“速朽”的东西,而应成为明天的经典。在国家着力推进教育改革的今天,应当花大力气进行教材建设。应当充分借鉴优秀的传统启蒙读物和国外儿童读物,研究开发适合21世纪孩子心理和兴趣特点、为大多数孩子所喜闻乐见的好读物、好教材。
    《人民日报》(2011年02月18日17 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