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青少年国学 >

宋代的七夕节 妇女望月穿针向织女致敬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中国老年报 佚名 参加讨论
  《醉翁谈录》,宋代笔记,宋金盈之著,记唐代遗事﹑宋人诗文和宋代京城风俗等。另有一种为宋末罗烨撰,为话本小说集。罗烨撰写的这本,国内早已失传,仅存书名,后在日本发现,1941年影印出版,称“观澜阁藏孤本宋椠”。因此,它实际可能是宋末元初作品。近代开始称之为《新醉翁谈录》,沿用至今。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穿针乞巧,同时摆上瓜果贡品,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醉翁谈录》中记录了宋代过七夕的场景和习俗,体现了宋代民间乞巧游艺活动的丰富多彩和非凡盛况。宋金盈之《醉翁谈录·七夕》记:“七夕,潘楼前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嘉祐中,有以私忿易乞巧市乘马行者,开封尹得其人,窜之远方。自后再就潘楼。其次丽景、保康诸门及睦亲门外,亦有乞巧市,然终不及潘楼之繁盛也。夫乞巧楼多以采帛为之。其夜,妇女以七孔针于月下穿之,其实此针不可用也。”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声喧囔,热闹非凡,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到深夜人群才散去。除了最繁华的潘楼,其次丽景、保康诸门,及睦亲门外也有乞巧市。七夕这天,王公贵族结彩楼于庭,称之为“乞巧楼”楼上摆放着“磨喝罗”(当时民间艺人捏的一种泥人,因做得很精巧也称之为“巧儿”),花果酒肴,笔砚,针线等。妇女望月穿针乞巧,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醉翁谈录》中有关摩喝罗的记载:“京师是日多搏泥孩儿,端正细腻,京语渭之摩喝罗,大小不一,价亦不廉,或加饰以男女衣服,有及于华侈者,南人目为巧儿。”“摩喝罗”之得名,很可能与佛教中的天龙“摩喝罗伽”有渊源关系。唐代佛教造像中的“化生”,也由此而来,但详细已难以考证。到宋代,演变为小儿形土偶之别称。宋时风俗,每年七夕,多以此种玩偶用为妇人宜子之祥瑞象征。说明北宋时,京城开封盛行此种风习。(文/李敏)
    原标题 [《醉翁谈录》中的七夕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